我国中小学创客教育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一) 丰富现有的创客教育理论研究 | 第12页 |
(二) 为中小学创客教育实践提供借鉴 | 第12页 |
(三) 促进中小学创客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 第12-13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一) 当前创客教育研究的重点 | 第13-19页 |
(二) 对当前研究的评价 | 第19页 |
四、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9-21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二)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从创客运动到创客教育 | 第21-29页 |
一、何谓创客 | 第21页 |
二、席卷全球的创客运动 | 第21-25页 |
(一) 创客运动的起源 | 第21-22页 |
(二) 创客运动的发展 | 第22-24页 |
(三) 创客精神的内核 | 第24-25页 |
三、方兴未艾的创客教育 | 第25-29页 |
(一) 当创客运动遭遇教育 | 第25-26页 |
(二) 创客教育的发展 | 第26-27页 |
(三) 创客教育的界说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我国开展中小学创客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29-40页 |
一、开展中小学创客教育的必要性 | 第29-31页 |
(一) 个人层面:培养健全人格,奠基未来发展 | 第29页 |
(二) 教育系统层面:回归育人本质,推进课程改革 | 第29-30页 |
(三) 社会层面:储备创新人才,弘扬创客文化 | 第30-31页 |
二、开展中小学创客教育的可行性 | 第31-40页 |
(一) 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注 | 第31-32页 |
(二) 已有成熟理论的支撑 | 第32-35页 |
(三) 优秀教育实践的示范 | 第35-40页 |
第四章 中小学创客教育的体系建构 | 第40-48页 |
一、中小学创客教育的本质特征 | 第40-41页 |
(一) 不强调创造的教育不是创客教育 | 第40页 |
(二) 不突出技术的教育不是创客教育 | 第40-41页 |
二、中小学创客教育的核心理念 | 第41-44页 |
(一) 基于学生兴趣 | 第41-42页 |
(二) 做中学 | 第42-43页 |
(三) 跨学科 | 第43页 |
(四) 协作共享 | 第43-44页 |
三、中小学创客教育的目标诉求 | 第44-48页 |
(一) 中小学创客教育的目标设计原则 | 第44-45页 |
(二) 中小学创客教育的目标定位 | 第45-48页 |
第五章 我国中小学创客教育的实践路径 | 第48-59页 |
一、以创客空间为依托,营造适切性创客教育环境 | 第48-51页 |
(一) 创客空间建设的基本原则 | 第48-49页 |
(二) 打造虚实结合的创客空间 | 第49-51页 |
二、以创客课程为载体,开发系统性创客教育课程 | 第51-53页 |
(一) 横向创客课程的开发 | 第51-52页 |
(二) 纵向创客课程的设计 | 第52-53页 |
三、以创客教学为核心,探索高效率创客教学模式 | 第53-55页 |
(一) 中小学创客教学模式的选择 | 第53-54页 |
(二) “基于项目学习”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 第54-55页 |
四、以创客教师为关键,打造高水平创客教师队伍 | 第55-57页 |
(一) 中小学创客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 第55-56页 |
(二) 中小学创客教师的培养 | 第56-57页 |
五、以多方支持为保障,构建协同性创客教育生态 | 第57-59页 |
(一) 携手家庭形成创客教育家校合力 | 第57页 |
(二) 联合社会共建创客教育光明未来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