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 引言 | 第18-20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页 |
1.2 研究内容和路线 | 第18-19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2.2 研究路线 | 第19页 |
1.3 课题来源 | 第19-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2.1.1 孢子繁殖材料 | 第20页 |
2.1.2 营养分析材料 | 第20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20页 |
2.3 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2.3.1 文献研究 | 第20-21页 |
2.3.2 调查依据 | 第21页 |
2.3.3 调查地点 | 第21页 |
2.3.4 调查方法 | 第21-22页 |
2.3.5 定量研究 | 第22-23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23-28页 |
2.4.1 孢子繁殖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2.4.2 营养成分分析与营养价值评价方法 | 第24-28页 |
3 结果分析 | 第28-62页 |
3.1 民族植物学结果分析 | 第28-40页 |
3.1.1 文献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8-29页 |
3.1.2 民族植物学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9-40页 |
3.2 孢子繁殖结果分析 | 第40-50页 |
3.2.1 4 种蕨类孢子繁殖各阶段的特征 | 第40-47页 |
3.2.2 4 种蕨类孢子繁殖各阶段时间统计 | 第47页 |
3.2.3 4 种蕨类植物孢子繁殖各阶段发育天数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47-50页 |
3.3 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50-62页 |
3.3.1 基本营养成分分析 | 第50-51页 |
3.3.2 氨基酸组成分析 | 第51-55页 |
3.3.3 蛋白质评价 | 第55-62页 |
4 结论与展望 | 第62-65页 |
4.1 讨论 | 第62页 |
4.2 结论 | 第62-64页 |
4.2.1 食用蕨类民族植物学研究结果 | 第62-63页 |
4.2.2 食用蕨类孢子繁殖 | 第63页 |
4.2.3 食用蕨类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 | 第63-64页 |
4.3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4页 |
附录 | 第74-101页 |
附表A 食用蕨类植物民族植物学调查表 | 第74-75页 |
附表B 环境因子和配子体发育各阶段出现时间对照表 | 第75-76页 |
附表C 文献报道的中国食用蕨类植物民族植物学名录 | 第76-82页 |
附表D 18 种氨基酸的风味及药理保健作用 | 第82-84页 |
附图A 民族植物学调查图版 | 第84-87页 |
附图B 4 种蕨类植物的孢子繁殖各阶段特征 | 第87-95页 |
图版说明 | 第95-99页 |
附图C 4 种蕨类植物的18种氨基酸液相色谱图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作者简介 | 第102-103页 |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