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1 引言 | 第9-16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 ·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 ·西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 | 第16-17页 |
|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7-18页 |
| ·舒马赫的农村发展与教育理论 | 第18页 |
| ·终身教育理论 | 第18-20页 |
| 3 西方发达国家劳动力转移培训经验借鉴及启示 | 第20-25页 |
| ·西方典型培训模式 | 第20-22页 |
| ·德国“双元制”模式 | 第20-21页 |
| ·日本多层次培训模式 | 第21页 |
| ·美国培训主体多样化模式 | 第21-22页 |
| ·西方培训的经验启示 | 第22-25页 |
| ·通过立法措施全面保障培训工作 | 第22-23页 |
| ·多层次、多内容化培训,满足农民工不同培训需求 | 第23页 |
|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实用型技能型劳动力 | 第23页 |
| ·主体多样化培训,发展多样化培训平台 | 第23-25页 |
| 4 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调查 | 第25-38页 |
| ·调查对象的来源 | 第25页 |
| ·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 | 第25-30页 |
| ·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技能素质较低 | 第25-27页 |
| ·技能证书拥有率极低,技能素质匮乏 | 第27-28页 |
| ·转移培训出现两大障碍 | 第28-29页 |
| ·培训机构各方面需加强监督管理 | 第29-30页 |
| ·新生代农民工对转移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第30页 |
| ·福建省当前主要培训模式 | 第30-35页 |
| ·“培训券”培训模式 | 第30-31页 |
| ·“订单培训”模式 | 第31-32页 |
| ·“依托培训”模式 | 第32-33页 |
| ·中介培训模式 | 第33-35页 |
| ·当前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35-38页 |
| ·我省现有模式的优势有限,不易大范围推广 | 第35-36页 |
| ·我省现有模式的培训主体多数单一 | 第36页 |
| ·缺乏完善的资历认证、监督管理和评估体系 | 第36页 |
| ·培训内容和教材缺乏统一标准 | 第36-37页 |
| ·培训时间较短,培训方法有待创新 | 第37页 |
| ·培训后回访服务欠缺 | 第37-38页 |
| 5 推进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策建议 | 第38-41页 |
| ·加快培训立法建设,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保障培训工作有效进行 | 第38-39页 |
| ·加强宣传工作,重点推广中介培训模式 | 第39页 |
| ·政府加大投入,设立优惠政策,鼓励社会机构参与培训 | 第39-40页 |
| ·制定严格的遴选标准,挑选优秀的社会培训机构作为培训基地 | 第40页 |
| ·建设完备的认证、监督与评估体系 | 第40页 |
| ·做好回访跟踪服务工作 | 第40-41页 |
| 6 结语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 附录 | 第45-48页 |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