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恶性增资行为动因及模型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1-15页 |
1.2.1 恶性增资的形成动因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恶性增资实证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18-25页 |
2.1 恶性增资的内涵 | 第18-19页 |
2.2 代理理论 | 第19-22页 |
2.2.1 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关系 | 第20页 |
2.2.2 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代理关系 | 第20-21页 |
2.2.3 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代理关系 | 第21-22页 |
2.3 前景理论 | 第22-23页 |
2.3.1 沉没成本效应 | 第22页 |
2.3.2 框架效应 | 第22-23页 |
2.3.3 心理账户 | 第23页 |
2.3.4 损失厌恶 | 第23页 |
2.4 自辩理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恶性增资行为动因 | 第25-33页 |
3.1 财务角度 | 第25-28页 |
3.1.1 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引起的恶性增资行为 | 第25-26页 |
3.1.2 上市公司自由现金量引起的恶性增资行为 | 第26-27页 |
3.1.3 上市公司高负债率引起的恶性增资行为 | 第27页 |
3.1.4 上市公司不发放股利引起的恶性增资行为 | 第27-28页 |
3.2 非财务角度 | 第28-33页 |
3.2.1 认知失调程度 | 第28页 |
3.2.2 自我效能 | 第28-29页 |
3.2.3 成就感 | 第29页 |
3.2.4 冒险偏好 | 第29-31页 |
3.2.5 情绪与恶性增资 | 第31-32页 |
3.2.6 信息不对称 | 第32-33页 |
第四章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第33-38页 |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33页 |
4.2 变量设计与说明 | 第33-35页 |
4.2.1 被解释变量 | 第33页 |
4.2.2 解释变量 | 第33-35页 |
4.3 研究假设 | 第35-37页 |
4.4 模型的构建 | 第37-38页 |
第五章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第38-45页 |
5.1 描述性统计 | 第38-39页 |
5.2 相关性分析 | 第39-40页 |
5.3 多重共线性的判断 | 第40-42页 |
5.4 逻辑回归 | 第42-43页 |
5.5 回验模型 | 第43-45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 | 第45-4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5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45-49页 |
6.2.1 加大债权人对高负债结构公司的参与力度 | 第46页 |
6.2.2 实行股票期权激励制度 | 第46页 |
6.2.3 加大上市公司资金调控力度 | 第46-47页 |
6.2.4 重视管理者综合素质及能力培养 | 第47页 |
6.2.5 促进公司股权主体多元化 | 第47-49页 |
结束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55-56页 |
附录B | 第56-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