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7页 |
1.1.1 三明治化合物的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1.2 三明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理论计算方法 | 第17-25页 |
2.1 量子理论的主要近似方法 | 第17-18页 |
2.1.1 Born-Oppenheimer近似 | 第17-18页 |
2.1.2 非相对论近似 | 第18页 |
2.1.3 独立电子近似 | 第18页 |
2.2 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 | 第18-24页 |
2.2.1 Thomas-Fermi模型 | 第19-20页 |
2.2.2 Hohenberg-Kohn定理 | 第20-21页 |
2.2.3 Kohn-Sham方程 | 第21-22页 |
2.2.4 局域密度近似与广义梯度近似泛函 | 第22-23页 |
2.2.5 相对论效应 | 第23-24页 |
2.2.6 杂化密度泛函 | 第24页 |
2.3 密度泛函计算软件-Gaussian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全金属芳香性三明治化合物[Sb_3Au_3Sb_3]~(3-) | 第25-37页 |
3.1 引言 | 第25-26页 |
3.2 模型与计算方法 | 第26-27页 |
3.3 优化结构 | 第27-28页 |
3.4 成键分析 | 第28-30页 |
3.4.1 韦伯格指数分析(WBI) | 第28-29页 |
3.4.2 自然键轨道分析(NBO) | 第29页 |
3.4.3 电子定域分析(ELF) | 第29-30页 |
3.5 稳定性分析 | 第30-34页 |
3.5.1 解离能分析 | 第30-31页 |
3.5.2 Egap和IP分析 | 第31-32页 |
3.5.3 芳香性分析 | 第32-33页 |
3.5.4 机械稳定性 | 第33-34页 |
3.6 应用分析 | 第34-36页 |
3.7 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全金属芳香性三明治化合物[Sb_4Au_4Sb_4]~(2-) | 第37-49页 |
4.1 引言 | 第37页 |
4.2 模型与计算方法 | 第37-38页 |
4.3 优化结构 | 第38-39页 |
4.4 成键分析 | 第39-41页 |
4.4.1 韦伯格指数分析(WBI) | 第40页 |
4.4.2 自然键轨道分析(NBO) | 第40-41页 |
4.4.3 电子定域分析(ELF) | 第41页 |
4.5 稳定性分析 | 第41-45页 |
4.5.1 解离能分析 | 第41-42页 |
4.5.2 Egap分析 | 第42-43页 |
4.5.3 芳香性分析 | 第43-44页 |
4.5.4 机械稳定性 | 第44-45页 |
4.6 应用分析 | 第45-47页 |
4.7 小结 | 第47-49页 |
第五章 全金属芳香性三明治化合物[Sb_5Au_5Sb_5]~- | 第49-59页 |
5.1 引言 | 第49页 |
5.2 模型与计算方法 | 第49-50页 |
5.3 优化结构 | 第50-51页 |
5.4 成键分析 | 第51-53页 |
5.4.1 韦伯格指数分析(WBI) | 第51页 |
5.4.2 自然键轨道分析(NBO) | 第51-52页 |
5.4.3 电子定域分析(ELF) | 第52-53页 |
5.5 稳定性分析 | 第53-56页 |
5.5.1 解离能分析 | 第53页 |
5.5.2 Egap分析 | 第53-54页 |
5.5.3 芳香性分析 | 第54-56页 |
5.5.4 机械稳定性 | 第56页 |
5.6 应用分析 | 第56-58页 |
5.7 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全金属芳香性三明治化合物[Sb_6Au_6Sb_6]~(2-) | 第59-69页 |
6.1 引言 | 第59页 |
6.2 模型与计算方法 | 第59-60页 |
6.3 优化结构 | 第60-61页 |
6.4 成键分析 | 第61-63页 |
6.4.1 韦伯格指数分析(WBI) | 第61页 |
6.4.2 自然键轨道分析(NBO) | 第61-62页 |
6.4.3 电子定域函数分析(ELF) | 第62-63页 |
6.5 稳定性分析 | 第63-66页 |
6.5.1 解离能分析 | 第63页 |
6.5.2 Egap分析 | 第63-64页 |
6.5.3 芳香性分析 | 第64-65页 |
6.5.4 机械稳定性 | 第65-66页 |
6.6 应用分析 | 第66-68页 |
6.7 小结 | 第68-69页 |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 第69-73页 |
7.1 结论 | 第69-70页 |
7.2 创新点 | 第70页 |
7.3 建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7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7-89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荣誉和奖励 | 第89-91页 |
附录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