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假扮人质帮助犯罪嫌疑人逃匿行为的定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引言第9-14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9页
    1.2 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第9-10页
        1.2.1 选题的依据第9-10页
        1.2.2 研究意义第10页
    1.3 研究现状第10-12页
    1.4 研究方法第12页
        1.4.1 文献分析法第12页
        1.4.2 案例分析法第12页
    1.5 论文结构安排第12-14页
第2章 假扮人质帮助犯罪嫌疑人逃匿行为的界定第14-20页
    2.1 假扮人质帮助犯罪嫌疑人逃匿行为的含义第14-16页
        2.1.1“假扮人质”的含义第14页
        2.1.2“犯罪嫌疑人”的含义第14-15页
        2.1.3“帮助逃匿”的含义第15-16页
        2.1.4 本文对假扮人质帮助犯罪嫌疑人逃匿行为含义的说明第16页
    2.2 假扮人质帮助犯罪嫌疑人逃匿行为的特征第16-18页
        2.2.1 行为主体的自愿性第16-17页
        2.2.2 行为对象的特定性第17页
        2.2.3 行为内容的双重性第17-18页
        2.2.4 行为手段的胁迫性第18页
        2.2.5 行为目的的非法性第18页
    2.3 假扮人质帮助犯罪嫌疑人逃匿行为的类型第18-20页
        2.3.1 事前通谋型与事后帮助型第18-19页
        2.3.2 一般对象型与特殊对象型第19-20页
第3章 假扮人质帮助犯罪嫌疑人逃匿行为处理定性的争议及评析第20-29页
    3.1 妨害公务罪说的理由及其评析第21-24页
        3.1.1 妨害公务罪说的内容第21页
        3.1.2 妨害公务罪说的理由第21-23页
        3.1.3 对妨害公务罪说的评析第23-24页
    3.2 窝藏罪说的理由及其评析第24-27页
        3.2.1 窝藏罪说的内容第24页
        3.2.2 窝藏罪说的理由第24-25页
        3.2.3 对窝藏罪说的评析第25-27页
    3.3 无罪说的理由及其评析第27-29页
        3.3.1 无罪说的内容第27页
        3.3.2 无罪说的理由第27页
        3.3.3 对无罪说的评析第27-29页
第4章 假扮人质帮助犯罪嫌疑人逃匿行为性质的确定第29-40页
    4.1 准确定性的前提问题的澄清第29-38页
        4.1.1 妨害公务罪“威胁”行为的界定第29-34页
            4.1.1.1“威胁”行为的内涵第29-31页
            4.1.1.2“威胁”行为的内容第31-32页
            4.1.1.3“威胁”的程度第32-34页
        4.1.2 窝藏罪的行为方式第34-36页
        4.1.3 假扮人质帮助犯罪嫌疑人逃匿行为侵害的法益第36-37页
        4.1.4 犯罪竞合时的处理原则第37-38页
            4.1.4.1 妨害公务罪与窝藏罪之间为交叉竞合的关系第37-38页
            4.1.4.2 交叉竞合的处理原则第38页
    4.2 假扮人质帮助犯罪嫌疑人逃匿行为性质之我见第38-40页
        4.2.1 行为人的行为符合妨害公务罪的构成要件第38-39页
        4.2.2 行为人的行为符合窝藏罪的构成要件第39页
        4.2.3 按照交叉竞合的处理原则,行为人的行为应认定为窝藏罪第39-40页
结语第40-42页
参考文献第42-44页
致谢第44-4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
下一篇:单亲家庭小学生隔代教养问题研究--以辽宁省某四所乡镇小学为研究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