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4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1.2 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1 选题的依据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1 文献分析法 | 第12页 |
1.4.2 案例分析法 | 第12页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2-14页 |
第2章 假扮人质帮助犯罪嫌疑人逃匿行为的界定 | 第14-20页 |
2.1 假扮人质帮助犯罪嫌疑人逃匿行为的含义 | 第14-16页 |
2.1.1“假扮人质”的含义 | 第14页 |
2.1.2“犯罪嫌疑人”的含义 | 第14-15页 |
2.1.3“帮助逃匿”的含义 | 第15-16页 |
2.1.4 本文对假扮人质帮助犯罪嫌疑人逃匿行为含义的说明 | 第16页 |
2.2 假扮人质帮助犯罪嫌疑人逃匿行为的特征 | 第16-18页 |
2.2.1 行为主体的自愿性 | 第16-17页 |
2.2.2 行为对象的特定性 | 第17页 |
2.2.3 行为内容的双重性 | 第17-18页 |
2.2.4 行为手段的胁迫性 | 第18页 |
2.2.5 行为目的的非法性 | 第18页 |
2.3 假扮人质帮助犯罪嫌疑人逃匿行为的类型 | 第18-20页 |
2.3.1 事前通谋型与事后帮助型 | 第18-19页 |
2.3.2 一般对象型与特殊对象型 | 第19-20页 |
第3章 假扮人质帮助犯罪嫌疑人逃匿行为处理定性的争议及评析 | 第20-29页 |
3.1 妨害公务罪说的理由及其评析 | 第21-24页 |
3.1.1 妨害公务罪说的内容 | 第21页 |
3.1.2 妨害公务罪说的理由 | 第21-23页 |
3.1.3 对妨害公务罪说的评析 | 第23-24页 |
3.2 窝藏罪说的理由及其评析 | 第24-27页 |
3.2.1 窝藏罪说的内容 | 第24页 |
3.2.2 窝藏罪说的理由 | 第24-25页 |
3.2.3 对窝藏罪说的评析 | 第25-27页 |
3.3 无罪说的理由及其评析 | 第27-29页 |
3.3.1 无罪说的内容 | 第27页 |
3.3.2 无罪说的理由 | 第27页 |
3.3.3 对无罪说的评析 | 第27-29页 |
第4章 假扮人质帮助犯罪嫌疑人逃匿行为性质的确定 | 第29-40页 |
4.1 准确定性的前提问题的澄清 | 第29-38页 |
4.1.1 妨害公务罪“威胁”行为的界定 | 第29-34页 |
4.1.1.1“威胁”行为的内涵 | 第29-31页 |
4.1.1.2“威胁”行为的内容 | 第31-32页 |
4.1.1.3“威胁”的程度 | 第32-34页 |
4.1.2 窝藏罪的行为方式 | 第34-36页 |
4.1.3 假扮人质帮助犯罪嫌疑人逃匿行为侵害的法益 | 第36-37页 |
4.1.4 犯罪竞合时的处理原则 | 第37-38页 |
4.1.4.1 妨害公务罪与窝藏罪之间为交叉竞合的关系 | 第37-38页 |
4.1.4.2 交叉竞合的处理原则 | 第38页 |
4.2 假扮人质帮助犯罪嫌疑人逃匿行为性质之我见 | 第38-40页 |
4.2.1 行为人的行为符合妨害公务罪的构成要件 | 第38-39页 |
4.2.2 行为人的行为符合窝藏罪的构成要件 | 第39页 |
4.2.3 按照交叉竞合的处理原则,行为人的行为应认定为窝藏罪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