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记离婚效力瑕疵问题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论 | 第10-1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三) 研究现状 | 第11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五) 创新点 | 第12页 |
(六) 文章结构 | 第12-13页 |
一、登记离婚效力瑕疵概述 | 第13-18页 |
(一) 登记离婚 | 第13-15页 |
1. 登记离婚与协议离婚、行政离婚的关系 | 第13-14页 |
2. 离婚登记中"登记"的性质 | 第14-15页 |
(二) 登记离婚的效力 | 第15-16页 |
(三) 登记离婚的效力瑕疵 | 第16-18页 |
1. 登记离婚的无效 | 第16-17页 |
2. 登记离婚的可撤销 | 第17-18页 |
二、导致登记离婚效力瑕疵行为的分类 | 第18-24页 |
(一) 形式上的瑕疵——登记瑕疵行为 | 第18-20页 |
1. 当事人一方或双方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 第18页 |
2. 当事人一方或双方未到场 | 第18-20页 |
3. 当事人提供的登记离婚材料存在瑕疵 | 第20页 |
(二) 实质上的瑕疵——意思瑕疵行为 | 第20-24页 |
1. 欺诈离婚 | 第21-23页 |
2. 胁迫离婚 | 第23-24页 |
三、登记离婚效力瑕疵的认定 | 第24-30页 |
(一) 有关登记离婚效力的理论 | 第24-26页 |
1. 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 | 第24页 |
2. 意思表示理论 | 第24-25页 |
3. 离婚登记的公示公信原则 | 第25-26页 |
4. 保护善意第三人 | 第26页 |
5. 责任自负原则 | 第26页 |
(二) 登记离婚效力瑕疵的具体分析 | 第26-30页 |
1. 登记瑕疵行为的法律效力 | 第26-27页 |
2. 意思瑕疵行为的法律效力 | 第27-30页 |
四、登记离婚效力瑕疵的解决 | 第30-34页 |
(一) 建立登记离婚的无效和撤销制度 | 第30-31页 |
(二) 建立早期备案迟延登记制度 | 第31-32页 |
(三) 扩大离婚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 | 第32-34页 |
结论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