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8-13页 |
0.1 选题的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8页 |
0.2 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0.2.1 储层地质建模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0.2.2 模型验证及效果评价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0.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0.4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3-15页 |
1.1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3页 |
1.2 研究区概况 | 第13-14页 |
1.3 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储层沉积特征研究 | 第15-32页 |
2.1 精细等时地层格架建立 | 第15-18页 |
2.1.1 总体探究思路 | 第15-16页 |
2.1.2 沉积时间单元精细对比 | 第16-18页 |
2.2 平面沉积微相及砂体精细刻画 | 第18-32页 |
2.2.1 沉积相类型分析 | 第18-20页 |
2.2.2 测井微相研究 | 第20-22页 |
2.2.3 全区6沉积时间单元平面微相展布 | 第22-32页 |
第三章 厚油层垂向上不同沉积微相类型井间连通关系表征 | 第32-38页 |
3.1 连通表征方法研究 | 第32页 |
3.1.1 单井单层沉积微相判断方法 | 第32页 |
3.1.2 井间同层砂体连通判断方法 | 第32页 |
3.2 砂体接触类型 | 第32-35页 |
3.3 效果分析 | 第35-38页 |
第四章 储层精细地质建模 | 第38-64页 |
4.1 建模数据准备 | 第38-39页 |
4.1.1 构造建模所需数据 | 第38页 |
4.1.2 相建模所需数据 | 第38-39页 |
4.2 构造模型建立 | 第39-41页 |
4.2.1 结构单元模拟 | 第39-41页 |
4.2.2 构造建模 | 第41页 |
4.3 高精度多级相控建模 | 第41-55页 |
4.3.1 相控框架建立 | 第42页 |
4.3.2 井沉积相数据离散化 | 第42-45页 |
4.3.3 多级相控建模算法对比 | 第45-55页 |
4.4 交互式相建模 | 第55-58页 |
4.4.1 交互式基本原理 | 第55-56页 |
4.4.2 应用效果分析 | 第56-58页 |
4.5 砂体连通模型 | 第58-61页 |
4.5.1 基于相模型的栅状图法 | 第59页 |
4.5.2 沉积微相筛选法 | 第59-61页 |
4.5.3 剖面法 | 第61页 |
4.5.4 综合法 | 第61页 |
4.6 属性参数模型 | 第61-64页 |
4.6.1 孔隙度模型 | 第63页 |
4.6.2 渗透率模型 | 第63-64页 |
第五章 储层模型精度评价及模型验证 | 第64-72页 |
5.1 砂体识别精度评价 | 第64-66页 |
5.2 储层地质模型验证 | 第66-71页 |
5.2.1 模型验证方法研究 | 第66-67页 |
5.2.2 沉积微相概率分布分析 | 第67-69页 |
5.2.3 模型展布检验 | 第69-70页 |
5.2.4 抽稀井验证 | 第70-71页 |
5.3 储量计算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