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7-18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2.1.1 科技人才 | 第19-20页 |
2.1.2 激励与激励机制 | 第20页 |
2.1.3 服务社会 | 第20-21页 |
2.2 相关理论阐述 | 第21-24页 |
2.2.1 需要层次理论 | 第21页 |
2.2.2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 第21-22页 |
2.2.3 期望理论 | 第22-23页 |
2.2.4 政府职能理论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四川省科技人才服务社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 第24-37页 |
3.1 科技人才服务社会的现状 | 第24-31页 |
3.1.1 科技人才服务社会的规模 | 第24-25页 |
3.1.2 科技人才服务社会的主要模式 | 第25-31页 |
3.2 科技人才服务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1-37页 |
3.2.1 科技人才服务于偏远贫困地区的流动意愿不强 | 第31-32页 |
3.2.2 科技人才个体间素质水平差异大 | 第32页 |
3.2.3 外部环境障碍影响科技人才服务社会的效用 | 第32-34页 |
3.2.4 科技人才的服务水平和范围有待提升 | 第34-35页 |
3.2.5 科技人才服务社会的潜力和意识没被充分挖掘 | 第35页 |
3.2.6 科技服务主体间缺乏联动机制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四川省政府激励科技人才服务社会存在的问题 | 第37-42页 |
4.1 政府在激励科技人才服务社会中职能发挥不足问题 | 第37-38页 |
4.1.1 政府自身角色定位不清晰 | 第37页 |
4.1.2 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发挥不到位 | 第37-38页 |
4.2 科技人才服务社会的政策体系不够完善 | 第38-39页 |
4.2.1 科技人才服务社会的保障政策缺失 | 第38-39页 |
4.2.2 科技政策的目标定位呈现低关联性 | 第39页 |
4.3 政府对科技人才发展的资金投入比重失衡 | 第39-40页 |
4.4 物质激励政策实用性和有效性不足 | 第40-42页 |
第五章 国外政府激励科技人才服务社会的举措和启示 | 第42-48页 |
5.1 国外政府激励科技人才服务社会的举措 | 第42-47页 |
5.1.1 美国政府激励科技人才服务社会的举措 | 第42-43页 |
5.1.2 英国政府激励科技人才服务社会的举措 | 第43-44页 |
5.1.3 日本政府激励科技人才服务社会的举措 | 第44-45页 |
5.1.4 新加坡政府激励科技人才服务社会的举措 | 第45-46页 |
5.1.5 以色列政府激励科技人才服务社会的举措 | 第46页 |
5.1.6 德国政府激励科技人才服务社会的举措 | 第46-47页 |
5.2 国外激励科技人才举措的启示 | 第47-48页 |
5.2.1 清晰定位政府功能和职责 | 第47页 |
5.2.2 科学的制度环境是激励机制突显实效的基础 | 第47页 |
5.2.3 加大公共物品提供 | 第47页 |
5.2.4 促进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发挥 | 第47-48页 |
第六章 政府构建科技人才服务社会激励机制的对策 | 第48-56页 |
6.1 优化科技人才服务社会学术环境 | 第48-49页 |
6.1.1 营造健康学术氛围 | 第48页 |
6.1.2 助力区域人才充分流动 | 第48页 |
6.1.3 定期开展科技人才学术道德教育 | 第48-49页 |
6.1.4 转变对科技人才的传统激励观念 | 第49页 |
6.2 完善科技人才服务社会的制度环境 | 第49-50页 |
6.2.1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法律环境建设 | 第49页 |
6.2.2 研究制定更为科学的科技资源共享制度 | 第49-50页 |
6.2.3 强化与科技人才激励相关的财政政策支持 | 第50页 |
6.3 依照需求原则制定公平有效的激励机制 | 第50-52页 |
6.3.1 激励机制应满足科技人才最普遍的诉求 | 第50-51页 |
6.3.2 激励制度的制定要充分体现公平性 | 第51页 |
6.3.3 根据科技人才个体性差异制定实施差别激励原则 | 第51页 |
6.3.4 完善科技人才评价管理办法 | 第51-52页 |
6.3.5 重视对技术转移中介机构的建立 | 第52页 |
6.4 建立可持续发展性强的政府激励体系 | 第52-56页 |
6.4.1 建立知识续航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 | 第52-53页 |
6.4.2 完善科学技术资源共享机构建 | 第53页 |
6.4.3 按科技工作者的动态需求设计人性化薪酬激励制度 | 第53页 |
6.4.4 寻找各激励要素之间的规律结合点 | 第53-54页 |
6.4.5 建立科技人才与政府间充分沟通反馈机制 | 第54页 |
6.4.6 优化科技人才所处工作环境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