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当代城市生态脆弱特征明显 | 第10页 |
1.1.2 生态城市建设与永续发展的必要性 | 第10-11页 |
1.1.3 台湾生态城市永续建设意义重大 | 第11页 |
1.2 研究范围与视角 | 第11-12页 |
1.3 相关概念 | 第12-15页 |
1.3.1 生态城市 | 第12-13页 |
1.3.2 永续发展 | 第13-14页 |
1.3.3 绿色产业 | 第14页 |
1.3.4 社区营造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5-17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页 |
1.6 本章小节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研究基础 | 第18-29页 |
2.1 国内外生态城市永续发展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2.1.1 国外生态城市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2.1.2 国内生态城市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2.1.3 台湾生态城市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2.2 台湾地区永续发展价值导向 | 第23-26页 |
2.2.1 永续发展层级 | 第23-24页 |
2.2.2 永续开发模式架构 | 第24-25页 |
2.2.3 永续发展内涵 | 第25-26页 |
2.3 台湾生态社区营造的永续内涵 | 第26-27页 |
2.3.1 台湾社区营造的发展特点 | 第26-27页 |
2.3.2 台湾社区营造的经验与反思 | 第27页 |
2.4 沙仑生态城永续发展考量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台湾生态城市绿色产业应用分析 | 第29-48页 |
3.1 台湾地区城市环境发展特色 | 第29-33页 |
3.1.1 台湾主要城市生态系统 | 第29-30页 |
3.1.2 台湾生态规划发展趋势 | 第30页 |
3.1.3 城市生态结构的永续定义 | 第30-31页 |
3.1.4 台北市绿色基盘规划示范 | 第31-33页 |
3.2 台湾绿色产业发展模式探讨 | 第33-40页 |
3.2.1 台湾绿色产业的目标与远景 | 第33页 |
3.2.2 绿色产业的发展机会 | 第33-34页 |
3.2.3 绿色产业的价值体系—共生生态的六大主张 | 第34页 |
3.2.4 绿色产业的都市规划框架考量 | 第34-35页 |
3.2.5 台湾绿色产业的空间主张 | 第35-36页 |
3.2.6 永续农业的绿色开发策略 | 第36-39页 |
3.2.7 基于绿色产业的防灾绿地系统 | 第39-40页 |
3.3 台南沙仑生态城绿色产业实践 | 第40-47页 |
3.3.1 绿色产业发展概况 | 第40-41页 |
3.3.2 绿色产业发展策略 | 第41页 |
3.3.3 沙仑生态城绿色产业示范 | 第41-43页 |
3.3.4 生态基盘的绿色产业模式开发 | 第43-45页 |
3.3.5 沙仑生态城绿色产业城市设计准则 | 第45-46页 |
3.3.6 拟定绿色产业的发展构想与推动策略 | 第46-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台南沙仑生态城永续发展规划策略 | 第48-85页 |
4.1 台南沙仑生态城研究背景 | 第48-50页 |
4.1.1 台湾的永续发展定位 | 第49-50页 |
4.1.2 台南市对应台湾的永续示范 | 第50页 |
4.1.3 沙仑生态城市与土地开发新模式 | 第50页 |
4.2 沙仑生态城规划概述 | 第50-56页 |
4.2.1 研究目的 | 第50-52页 |
4.2.2 研究范围与发展目标 | 第52-54页 |
4.2.3 区域性环境分析 | 第54-56页 |
4.3 沙仑车站特定区生态城市规划构想 | 第56-65页 |
4.3.1 台南沙仑生态城永续环境发展框架 | 第57页 |
4.3.2 沙仑生态城永续设计模式 | 第57-64页 |
4.3.3 重要生态设计概念 | 第64-65页 |
4.4 系统性规划 | 第65-71页 |
4.4.1 交通规划 | 第65-66页 |
4.4.2 生态基盘水系统规划 | 第66-68页 |
4.4.3 公园人行道系统规划 | 第68-71页 |
4.5 分区规划说明 | 第71-74页 |
4.5.1 分区核心理念 | 第72-74页 |
4.6 第一区(Light Green):增强绿色管制概念的城市设计区 | 第74-76页 |
4.6.1 规划概述 | 第74页 |
4.6.2 公园人行道开放空间系统 | 第74-75页 |
4.6.3 生态社区设计 | 第75-76页 |
4.7 高铁车站用地与市中心商业区 | 第76-77页 |
4.7.1 台铁支线与车站的整合 | 第76-77页 |
4.7.2 车站用地的生态城市规划构想 | 第77页 |
4.8 第二区(Green):示范型生态社区 | 第77-81页 |
4.8.1 规划发展目标 | 第78-79页 |
4.8.2 生态示范区规划策略 | 第79-81页 |
4.9 第三区(Dark Green):产业专用区与绿色产业研发中心 | 第81-82页 |
4.9.1 规划概述 | 第81-82页 |
4.10 第四区(Supporting Green):台糖永续休闲农业基地 | 第82-84页 |
4.10.1 规划概述 | 第83-84页 |
4.11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五章 基于永续发展的生态城市设计策略 | 第85-95页 |
5.1 微气候环境策略 | 第85-88页 |
5.1.1 街角广场留设 | 第85页 |
5.1.2 南低北高的建筑配置 | 第85-86页 |
5.1.3 日照测试改善建议 | 第86-87页 |
5.1.4 减少断裂人行空间的停车出入口管制 | 第87-88页 |
5.2 绿质量管制策略 | 第88-89页 |
5.2.1 生态廊道规划 | 第88页 |
5.2.2 公园的生态保全规划 | 第88-89页 |
5.3 生态管制说明 | 第89-90页 |
5.4 生态教育发展策略 | 第90-94页 |
5.4.1 水与绿的环境学习 | 第90-91页 |
5.4.2 城乡生态营造 | 第91-92页 |
5.4.3 生态教育实践 | 第92-94页 |
5.5 本章小节 | 第94-95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95-98页 |
6.1 研究成果 | 第95-9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