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第1章 船舶碰撞责任认定概述 | 第11-21页 |
| 1.1 船舶碰撞的概念 | 第11-16页 |
| 1.1.1 中国法下船舶碰撞的概念 | 第11-13页 |
| 1.1.2 国际公约中船舶碰撞的概念 | 第13-14页 |
| 1.1.3 中国法下与国际公约中船舶碰撞概念的异同 | 第14-16页 |
| 1.2 船舶碰撞责任认定 | 第16-19页 |
| 1.2.1 船舶碰撞的类型 | 第16页 |
| 1.2.2 船舶碰撞责任 | 第16-17页 |
| 1.2.3 船舶碰撞责任认定依据 | 第17-18页 |
| 1.2.4 船舶碰撞中过失的分类 | 第18-19页 |
| 1.2.5 船舶碰撞责任认定原则 | 第19页 |
| 1.3 小结 | 第19-21页 |
| 第2章 《避碰规则》中的"背离条款" | 第21-33页 |
| 2.1 "背离条款"的历史沿革与涵义 | 第21-24页 |
| 2.1.1 "背离条款"的历史沿革 | 第21-23页 |
| 2.1.2 "背离条款"的涵义 | 第23-24页 |
| 2.2 《避碰规则》的性质 | 第24-29页 |
| 2.2.1 我国对《避碰规则》性质的认识 | 第25-26页 |
| 2.2.2 他国对《避碰规则》性质的认识 | 第26-28页 |
| 2.2.3 我国与他国对《避碰规则》认识的对比与分析 | 第28-29页 |
| 2.3 规则中相关条款的可背离性分析 | 第29-32页 |
| 2.3.1 戒备性条款与针对性条款 | 第29-30页 |
| 2.3.2 授权性条款与义务性条款 | 第30-31页 |
| 2.3.3 航速条款与转向条款 | 第31-32页 |
| 2.4 小结 | 第32-33页 |
| 第3章 "背离条款"的适用与碰撞过失的认定 | 第33-43页 |
| 3.1 "背离条款"的适用 | 第33-39页 |
| 3.1.1 自由行动阶段"背离条款"的适用 | 第33-34页 |
| 3.1.2 碰撞危险阶段"背离条款"的适用 | 第34-36页 |
| 3.1.3 紧迫局面阶段"背离条款"的适用 | 第36-37页 |
| 3.1.4 紧迫危险阶段"背离条款"的适用 | 第37-39页 |
| 3.2 碰撞过失的认定 | 第39-42页 |
| 3.2.1 自由行动阶段过失的认定 | 第39-40页 |
| 3.2.2 碰撞危险阶段过失的认定 | 第40页 |
| 3.2.3 紧迫局面阶段过失的认定 | 第40-41页 |
| 3.2.4 紧迫危险阶段过失的认定 | 第41-42页 |
| 3.3 小结 | 第42-43页 |
| 第4章 对司法实践中应用"背离条款"理论的建议 | 第43-54页 |
| 4.1 适用"背离条款"碰撞案件中过失之认定 | 第43-45页 |
| 4.1.1 确定碰撞过失的一般原则 | 第43-44页 |
| 4.1.2 对过失程度认定之建议 | 第44-45页 |
| 4.1.3 "背离条款"对司法实践中碰撞过失认定之影响 | 第45页 |
| 4.2 船舶碰撞因果关系认定之建议 | 第45-51页 |
| 4.2.1 因果关系的相关学说 | 第46-47页 |
| 4.2.2 船舶碰撞因果关系中的介入因素 | 第47-50页 |
| 4.2.3 "背离条款"对因果关系认定之影响 | 第50-51页 |
| 4.3 "背离条款"适用对司法实践中碰撞责任认定之影响 | 第51-53页 |
| 4.3.1 正确应用"背离条款"的影响 | 第52页 |
| 4.3.2 不当应用"背离条款"的影响 | 第52-53页 |
| 4.4 小结 | 第53-54页 |
| 结论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