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4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文章框架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页 |
1.3.2 文章框架 | 第14-15页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6-28页 |
2.1 一般意义上的审计风险 | 第16-20页 |
2.1.1 审计风险的概念 | 第16页 |
2.1.2 审计风险的特点 | 第16-18页 |
2.1.3 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 | 第18-19页 |
2.1.4 审计风险成因 | 第19-20页 |
2.2 IPO审计的相关概念 | 第20-28页 |
2.2.1 企业IPO的主要阶段及注册会计师在其中承担的角色 | 第20-21页 |
2.2.2 IPO审计特征 | 第21-23页 |
2.2.3 IPO审计风险的表现形式 | 第23-28页 |
第三章 IPO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 第28-40页 |
3.1 审计主体角度 | 第28-31页 |
3.1.1 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不足 | 第28-29页 |
3.1.2 高额收费诱使注册会计师难以保持独立性 | 第29-30页 |
3.1.3 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复核不到位 | 第30-31页 |
3.2 审计客体角度 | 第31-35页 |
3.2.1 拟IPO企业管理层舞弊风险 | 第31-34页 |
3.2.2 拟IPO企业欠缺有效的治理结构 | 第34-35页 |
3.3 外部环境角度 | 第35-40页 |
3.3.1 审计聘任制致使会计师事务所难以保持独立性 | 第35页 |
3.3.2 多头监管、监管范围不明确及力度不够 | 第35-36页 |
3.3.3 当地政府为追求政绩,鼓励甚至庇护拟IPO企业财务造假 | 第36-37页 |
3.3.4 IPO注册制的实施将会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 | 第37-40页 |
第四章 IPO审计案例分析——新大地欺诈上市分析 | 第40-52页 |
4.1 案例背景 | 第40-43页 |
4.1.1 新大地背景 | 第40-41页 |
4.1.2 新大地IPO造假手段 | 第41-43页 |
4.2 案例分析 | 第43-50页 |
4.2.1 业务承接时,事务所缺少相关的风险评估程序 | 第43-44页 |
4.2.2 未恰当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未能充分识别重大错报风险 | 第44-49页 |
4.2.3 未恰当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未获取适当、充分的审计证据 | 第49页 |
4.2.4 出具报告阶段,事务所质量控制复核没有执行到位 | 第49-50页 |
4.3 案例启示 | 第50-52页 |
第五章 IPO审计风险控制的路径及措施 | 第52-62页 |
5.1 审计主体角度 | 第52-56页 |
5.1.1 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及职业道德水平 | 第52-54页 |
5.1.2 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技术手段 | 第54-55页 |
5.1.3 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 | 第55-56页 |
5.2 外部环境角度 | 第56-60页 |
5.2.1 改变拟IPO企业财务报告审计机构的聘任机制 | 第56-57页 |
5.2.2 提升公众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律意识 | 第57-58页 |
5.2.3 明确监管职责、创新监管方式并加强监管力度 | 第58-60页 |
5.3 主要结论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