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本论文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14-2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2-5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2-37页 |
1.1.1 水环境污染现状 | 第22-23页 |
1.1.2 自然水体沉积物污染 | 第23-26页 |
1.1.3 化学污染物对水生生态系统影响评价研究的机遇和挑战 | 第26页 |
1.1.4 化学污染物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价方法简介 | 第26-28页 |
1.1.5 环境DNA宏系统分类学 | 第28-35页 |
1.1.6 微生物生态毒理学 | 第35-36页 |
1.1.7 物种-物种-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 第36-37页 |
1.2 存在问题 | 第37-38页 |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38-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56页 |
第2章 沉积物DNA宏系统分类学技术及统计方法 | 第56-76页 |
2.1 引言 | 第56-57页 |
2.2 沉积物DNA宏系统分类学 | 第57-69页 |
2.2.1 主要试剂 | 第57-58页 |
2.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8-59页 |
2.2.3 沉积物采集样品采集与前处理 | 第59页 |
2.2.4 沉积物DNA宏系统分类学分析方法 | 第59-69页 |
2.3 生态统计方法 | 第69-72页 |
2.3.1 环境因子分析 | 第70页 |
2.3.2 alpha-多样性分析 | 第70-71页 |
2.3.3 beta-多样性分析 | 第71页 |
2.3.4 物种-物种-环境因子相互作用分析 | 第71-7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第3章 海岸生态系统底栖群落对石油泄漏残留污染的生态响应研究 | 第76-108页 |
3.1 引言 | 第76-77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77-83页 |
3.2.1 沉积物样品采集及前处理 | 第77-82页 |
3.2.2 沉积物DNA宏系统分类学分析 | 第82页 |
3.2.3 统计分析 | 第82-83页 |
3.3 结果和讨论 | 第83-101页 |
3.3.1 高通量测序结果 | 第83-84页 |
3.3.2 HSOS污染沉积物的化学分析结果 | 第84页 |
3.3.3 沉积物中微生物、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群落组成 | 第84-86页 |
3.3.4 石油泄漏残留污染是群落变化的主要胁迫因子 | 第86-99页 |
3.3.5 石油残留污染程度相关的候选生物指示物 | 第99-10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8页 |
第4章 原位微生物群落对诱导AhR活性污染物的生态响应及生物指示作用研究 | 第108-134页 |
4.1 引言 | 第108-109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109-114页 |
4.2.1 实验设计 | 第109-111页 |
4.2.2 样品采集与前处理 | 第111页 |
4.2.3 沉积物DNA宏系统分类学分析 | 第111页 |
4.2.4 统计分析 | 第111-11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14-128页 |
4.3.1 高通量测序结果 | 第114-117页 |
4.3.2 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 | 第117页 |
4.3.3 训练集微生物群落与AhR介导活性、PAHs浓度的相关性 | 第117-123页 |
4.3.4 基于训练集发现的AhR介导活性水平相关的微生物 | 第123页 |
4.3.5 微生物指示物预测AhR介导活性水平的可靠性验证与评价 | 第123-12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4页 |
第5章 原位细菌群落对环境复合污染的生态响应及其对关键胁迫的指示作用研究 | 第134-161页 |
5.1 引言 | 第134-135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135-138页 |
5.2.1 采样位点 | 第135-136页 |
5.2.2 沉积物样品采集、前处理及化学分析 | 第136-137页 |
5.2.3 沉积物DNA宏系统分类学分析 | 第137页 |
5.2.4 统计分析 | 第137-138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38-147页 |
5.3.1 环境因子空间分布特征 | 第138-144页 |
5.3.2 沉积物细菌群落组成和OTU-OTU相互作用网络 | 第144页 |
5.3.3 细菌群落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沉积物中存在显著差异 | 第144-145页 |
5.3.4 金属和营养盐是沉积物细菌群落变化的主要压力 | 第145-14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47-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61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61-16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61-162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62-164页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成果 | 第164-167页 |
致谢 | 第167-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