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叶片快速衰老控制基因RLS3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24页
    1.1 植物衰老过程的研究第9-10页
        1.1.1 起始阶段第9-10页
        1.1.2 衰退阶段第10页
        1.1.3 终末阶段第10页
    1.2 衰老生理生化的变化第10-12页
        1.2.1 叶绿素降解第10-11页
        1.2.2 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第11页
        1.2.3 酶活性的改变第11-12页
        1.2.4 核酸的变化第12页
        1.2.5 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第12页
    1.3 衰老过程中叶绿体蛋白的降解第12页
    1.4 衰老假说第12-14页
        1.4.1 光碳失衡假说第13页
        1.4.2 营养胁迫假说第13-14页
        1.4.3 激素平衡假说第14页
    1.5 影响叶片衰老的因素第14-20页
        1.5.1 叶片衰老的环境因素第14-16页
            1.5.1.1 非生物胁迫第14-15页
            1.5.1.2 生物胁迫第15-16页
        1.5.2 叶片衰老的内部因素第16-20页
    1.6 与叶片衰老相关的基因第20-23页
        1.6.1 蛋白质代谢相关基因第20-21页
        1.6.2 核酸代谢相关的基因第21页
        1.6.3 与脂代谢有关基因第21页
        1.6.4 与叶绿素及叶绿体代谢有关基因第21-22页
        1.6.5 转录因子第22页
        1.6.6 水解酶与转运子类第22-23页
    1.7 论文的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第23-24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4-44页
    2.1 突变体的筛选第24页
    2.2 群体的构建第24页
    2.3 表型鉴定、组织学分析及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第24-26页
        2.3.1 株高、茎粗和产量的差异第24页
        2.3.2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第24-25页
        2.3.3 花青素含量的测定第25-26页
        2.3.4 叶绿体超显微结构观察第26页
        2.3.5 花粉活力的测定第26页
        2.3.6 离体叶片的暗培养第26页
    2.4 DNA提取第26-27页
    2.5 基因型分析第27-28页
        2.5.1 多态性分子标记的筛选第27页
        2.5.2 琼脂糖凝胶电泳第27-28页
        2.5.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28页
    2.6 目的基因的克隆第28-29页
        2.6.1 目标片段的回收第28页
        2.6.2 载体连接第28-29页
        2.6.3 连接产物的转化第29页
    2.7 基因组功能互补载体第29-30页
        2.7.1 基因组过表达载体的构建第29页
        2.7.2 基因组干扰载体的构建第29页
        2.7.3 GFP共表达载体的构建第29-30页
    2.8 遗传转化第30-32页
        2.8.1 基因枪法第30-31页
        2.8.2 农杆菌侵染法第31-32页
    2.9 转基因检测第32页
    2.10 GFP检测第32页
    2.11 总RNA提取、纯化、反转录第32-34页
        2.11.1 总RNA的提取第32页
        2.11.2 DNase Ⅰ消化总RNA第32-33页
        2.11.3 RNA纯化第33页
        2.11.4 RNA反转录成cDNA第33-34页
    2.12 基因全长cDNA获取第34-40页
        2.12.1 5'RACE检测第34-37页
        2.12.2 3'RACE检测第37-40页
    2.13 原位杂交第40-43页
        2.13.1 探针的制备第40-41页
        2.13.2 取样及切片第41页
        2.13.3 杂交前预处理第41-42页
        2.13.4 切片杂交第42-43页
    2.14 RLS3基因的表达分析第43页
    2.15 数据分析第43-44页
        2.15.1 进化树分析第43页
        2.15.2 蛋白序列分析第43页
        2.15.3 统计分析第43-44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44-65页
    3.1 表型观察分析第44-52页
        3.1.1 表型比较第44-45页
        3.1.2 株高、茎粗和产量的差异第45-46页
        3.1.3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第46-47页
        3.1.4 花青素含量测定第47页
        3.1.5 叶绿体超显微结构观察第47-48页
        3.1.6 花粉活力测定第48-49页
        3.1.7 离体叶片的暗培养第49-52页
    3.2 控制叶片快速衰老基因的定位与克隆第52-53页
        3.2.1 群体构建第52页
        3.2.2 RLS3基因的初步定位第52页
        3.2.3 RLS3基因的精细定位第52页
        3.2.4 候选基因测序第52-53页
    3.3 RLS3全长cDNA的获得第53页
    3.4 控制叶片快速衰老基因的遗传互补第53-60页
        3.4.1 叶片快速衰老基因的过表达载体转化结果分析第53-57页
        3.4.2 叶片快速衰老基因的干扰载体转化结果分析第57-60页
    3.5 RLS3基因表达分析及组织检测第60-61页
        3.5.1 不同时期叶片RLS3基因的表达分析第60页
        3.5.2 RLS3基因在不同组织的表达分析第60-61页
    3.6 衰老marker基因、叶绿体降解及光系统相关基因在YIL18、突变体rls3和过表达转基因植株中的表达分析第61-62页
    3.7 RLS3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第62-63页
    3.8 原位杂交第63页
    3.9 RLS3蛋白结构与分析第63-65页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第65-69页
    4.1 水稻叶片衰老相关突变体的比较分析第65页
    4.2 叶绿体蛋白降解的途径第65页
    4.3 控制叶片快速衰老基因RLS3的克隆及功能机制探究第65-66页
    4.4 RLS3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前景第66-69页
参考文献第69-86页
附录第86-90页
致谢第90-91页
个人简介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芒性基因Awn3-1、Awn4.1、Awn8-1的精细定位及Awn4-2的图位克隆
下一篇:小麦加工品质性状全基因组连锁与关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