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导论 | 第7-14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选题背景 | 第7页 |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研究综述 | 第8-1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研究方案 | 第11-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本文的重点、难点 | 第13-14页 |
2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 第14-23页 |
·概念辨析 | 第14-17页 |
·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 第14-16页 |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16-17页 |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特征 | 第17-21页 |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要素及各要素关系 | 第17-19页 |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内涵 | 第19-20页 |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 第20-21页 |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第21-23页 |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 第21页 |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 第21-22页 |
·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 第22页 |
·应对网络社会的迫切需要 | 第22-23页 |
3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建构 | 第23-32页 |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建构的条件分析 | 第23-26页 |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建构的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建构的实践条件 | 第25-26页 |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 | 第26-28页 |
·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共进 | 第26-27页 |
·塑造具有主体间性品质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第27页 |
·注重人文关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精神 | 第27-28页 |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原则 | 第28-32页 |
·以人为本原则 | 第28-29页 |
·平等民主原则 | 第29页 |
·沟通理解原则 | 第29-30页 |
·双向互动原则 | 第30页 |
·互惠共赢原则 | 第30-32页 |
4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 | 第32-44页 |
·回归生活世界是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本前提 | 第32-34页 |
·充分挖掘生活世界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 第32-33页 |
·创建生活化的课堂 | 第33页 |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生活化建设 | 第33-34页 |
·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主要途径 | 第34-37页 |
·教学观念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学生成才” | 第34-35页 |
·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增强时代感 | 第35页 |
·教学方法要突出主体间的互动,培养大学生主体间的“合作精神” | 第35-36页 |
·开展“主体间性”教学实践 | 第36-37页 |
·建构主体间师生关系是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根本所在 | 第37-38页 |
·在课堂教学层面建构主体间师生关系 | 第37页 |
·在班级管理中建构主体间师生关系 | 第37-38页 |
·在日常交往中建构主体间师生关系 | 第38页 |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关键因素 | 第38-40页 |
·对话交流法 | 第39页 |
·案例分析法 | 第39页 |
·角色体验法 | 第39-40页 |
·活动教育法 | 第40页 |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机制是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制度保障 | 第40-44页 |
·建立引导机制,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 | 第40-41页 |
·建立管理机制,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 第41页 |
·建立保障机制,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 第41-42页 |
·建立评价机制,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0-51页 |
后记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