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叙事性作品教学中小练笔设计、实施与评价
致谢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21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10-13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第一章 叙事性作品教学中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阐述 | 第21-28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一、叙事 | 第21页 |
二、叙事性作品 | 第21-22页 |
三、小练笔 | 第22-23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3-28页 |
一、教育心理学理论 | 第23-25页 |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 | 第25-28页 |
第二章 叙事性作品教学中小练笔的设计 | 第28-46页 |
第一节 小练笔设计的依据 | 第28-31页 |
一、落实课程标准新要求 | 第28-29页 |
二、顺应学生写作心理 | 第29-30页 |
三、依据文本特质设计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小练笔设计的要求 | 第31-39页 |
一、要有效达成目标 | 第31-35页 |
二、要发展思维能力 | 第35-38页 |
三、要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 第38-39页 |
第三节 基于文体的小练笔设计的形式 | 第39-46页 |
一、童话的小练笔设计 | 第39-40页 |
二、寓言的小练笔设计 | 第40-41页 |
三、神话的小练笔设计 | 第41-42页 |
四、小说的小练笔设计 | 第42-43页 |
五、散文的小练笔设计 | 第43页 |
六、写实类故事的小练笔设计 | 第43-46页 |
第三章 叙事性作品教学中小练笔的实施 | 第46-70页 |
第一节 叙事性作品教学中小练笔实施的四大误区 | 第46-49页 |
一、文本解读能力欠缺,练笔落点随意 | 第46-47页 |
二、练笔时机飘忽不定,为动笔而练笔 | 第47-48页 |
三、练笔作业“一刀切”,忽视个体差异 | 第48-49页 |
四、指导单一修改滞后,质量参差不齐 | 第49页 |
第二节 叙事性作品教学中小练笔的资源选择 | 第49-56页 |
一、在语言经典处仿写,习得写法 | 第50-51页 |
二、在情节“留白”处加写, 放飞思维 | 第51-54页 |
三、在名篇研读后缩写,精炼语言 | 第54-55页 |
四、在文体转换中改写,加深体悟 | 第55-56页 |
第三节 叙事性作品教学中小练笔的操作要点 | 第56-64页 |
一、营造氛围----练在课堂生成点,拓宽阅读空间 | 第56-57页 |
二、巧抓契机----练在疑难困惑时,突破教学难点 | 第57-59页 |
三、追求效率----练在思维碰撞处,凸显文本张力 | 第59-60页 |
四、尊重差异----强调因材施教,进行分层练笔 | 第60-64页 |
第四节 叙事性作品教学中小练笔的教学路径 | 第64-70页 |
一、练前指导,明确方向 | 第64页 |
二、练后讲评,指导方法 | 第64-66页 |
三、评后修改,提升质量 | 第66-70页 |
第四章 叙事性作品中小练笔的评价与反思 | 第70-79页 |
第一节 明确练笔评价的作用 | 第70-71页 |
一、诊断水平,检验练笔结果 | 第70页 |
二、激励兴趣,增强练笔信心 | 第70-71页 |
三、导向发展,提升表达能力 | 第71页 |
第二节 统一量化的评价指标 | 第71-73页 |
第三节 多元丰富的评价主体 | 第73-75页 |
一、教师评价 | 第74页 |
二、学生自评与互评 | 第74-75页 |
三、家长、社区、专业人员等评价 | 第75页 |
第四节 灵活多变的评价方式 | 第75-77页 |
一、等级评价 | 第75页 |
二、激励性评语 | 第75-76页 |
三、展示交流 | 第76-77页 |
第五节 小练笔评价的反思 | 第77-79页 |
一、评价要基于文本阅读 | 第77-78页 |
二、评价要关注练笔过程 | 第78页 |
三、评价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 第78-79页 |
结语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