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1-12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1页 |
二、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假设 | 第12-14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二、研究假设 | 第14页 |
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理论回顾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1页 |
第一节 相关理论回顾 | 第15-16页 |
一、环境资源价值理论 | 第15页 |
二、经济外部性理论 | 第15-16页 |
三、投资决策理论 | 第16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一、森林生态效益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二、林业碳汇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三、碳交易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评价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林业碳汇与碳交易现状及问题 | 第21-28页 |
第一节 林业碳汇与碳交易现状 | 第21-25页 |
一、国际林业碳汇与碳交易现状 | 第21-22页 |
二、国内碳交易现状 | 第22-25页 |
三、国内林业碳汇现状 | 第25页 |
第二节 林业碳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25-28页 |
一、政府对林业碳汇及其经济效益的理解仍需加强 | 第25-26页 |
二、投资者对林业碳汇经济效益缺乏理性认识 | 第26页 |
三、林业碳汇发展缺乏统筹规划 | 第26页 |
四、东西部地区碳交易市场发展不平衡 | 第26-28页 |
第四章 林业碳汇成本与销售收入计算 | 第28-46页 |
第一节 计算方法与流程 | 第28-29页 |
第二节 相关因子确定 | 第29-32页 |
一、研究树种、规模、种植密度及项目期选择 | 第29-30页 |
二、造林及项目开发成本确定 | 第30-31页 |
三、林木采伐成本确定 | 第31-32页 |
第三节 木材产品销售收入计算 | 第32-39页 |
一、蓄积量计算 | 第32-35页 |
二、木材产品价格预测 | 第35-38页 |
三、木材产品销售收入计算 | 第38-39页 |
第四节 碳汇销售收入计算 | 第39-46页 |
一、碳汇量计算方法 | 第39-42页 |
二、碳汇量计算参数 | 第42-43页 |
三、碳汇量计算 | 第43页 |
四、碳汇销售收入计算 | 第43-46页 |
第五章 林业碳汇经济效益分析 | 第46-63页 |
第一节 非碳汇造林情景下财务指标分析 | 第46-51页 |
一、各树种不同项目期财务净现值分析 | 第46-48页 |
二、各树种不同项目期财务内部收益率分析 | 第48-51页 |
第二节 碳汇造林情景下财务指标分析 | 第51-54页 |
一、各树种不同项目期财务净现值分析 | 第51-53页 |
二、各树种不同项目期财务内部收益率分析 | 第53-54页 |
第三节 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 第54-58页 |
一、同规模同项目期碳汇造林与非碳汇造林财务净现值对比分析 | 第54页 |
二、同规模不同项目期碳汇造林与非碳汇造林财务净现值对比分析 | 第54-55页 |
三、不同规模同项目期碳汇造林单位面积财务净现值对比分析 | 第55-56页 |
四、不同树种非碳汇造林财务净现值对比分析 | 第56-57页 |
五、不同树种碳汇造林财务内部收益率对比分析 | 第57-58页 |
第四节 优先性分析 | 第58-63页 |
一、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标准选择优先性分析 | 第58-60页 |
二、林业碳汇项目树种选择优先性分析 | 第60页 |
三、林业碳汇项目期选择优先性分析 | 第60-61页 |
四、林业碳汇项目规模选择优先性分析 | 第61页 |
五、林业碳汇投资注意事项 | 第61-63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第63-67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63-64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64-67页 |
一、组织开展林业碳汇相关知识培训 | 第64-65页 |
二、有针对性地扶持林业碳汇咨询机构发展 | 第65页 |
三、全面规划我国林业碳汇优先发展区域 | 第65页 |
四、探索碳期货市场建设 | 第65-66页 |
五、加快推进西部地区碳交易机构备案工作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个人简历 | 第71-72页 |
附表 1 木材产品销售收入计算表 | 第72-80页 |
附表 2 碳汇量计算表 | 第80-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