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河北京段近自然评价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引言 | 第8-15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9-15页 |
·水生植物的定义 | 第9-11页 |
·群落生态学 | 第11-13页 |
·河溪的概念 | 第13页 |
·河溪评价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5-17页 |
·地理位置 | 第15页 |
·地貌及水文概况 | 第15-16页 |
·气象及植被概况 | 第16页 |
·水土流失及治理概况 | 第16-17页 |
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7-21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野外调查方法 | 第17-20页 |
·选择参考流域 | 第17页 |
·流域综合调查 | 第17-19页 |
·流域利用方式及河岸植被调查 | 第19页 |
·大型水生维管束植物调查、采集与鉴定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4 流域近自然生态评价 | 第21-28页 |
·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 第21-22页 |
·流域近自然评价指标体系 | 第22-24页 |
·评价指标的筛选 | 第22页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 第22-24页 |
·流域近自然评价隶属度及评价标准 | 第24-28页 |
·隶属度函数 | 第24-25页 |
·定性评价的隶属度计算 | 第24页 |
·定量评价的隶属度计算 | 第24-25页 |
·评价指标标准 | 第25-27页 |
·总体标准 | 第25-26页 |
·定性评价标准 | 第26-27页 |
·定量评价标准 | 第27页 |
·流域近自然评价等级标准 | 第27-28页 |
5 永定河流域的近自然评价 | 第28-44页 |
·永定河近自然生态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28-41页 |
·地貌特征评价 | 第28-31页 |
·河床的动态变化 | 第28-29页 |
·河床材料的透水性 | 第29页 |
·两岸土地的利用方式 | 第29-30页 |
·岸坡的结构 | 第30-31页 |
·人造水利工程措施的个数 | 第31页 |
·生态特征评价 | 第31-38页 |
·岸坡植被覆盖情况 | 第31-32页 |
·底栖生物生境条件 | 第32页 |
·大型水生维管束植物生长情况 | 第32-33页 |
·缓冲带植被宽度 | 第33-34页 |
·缓冲带植物丰富度 | 第34页 |
·缓冲带结构完整性 | 第34-35页 |
·浮游植物丰富度 | 第35-36页 |
·浮游动物丰富度 | 第36-37页 |
·底栖动物丰富度 | 第37-38页 |
·水文特征评价 | 第38-41页 |
·气味 | 第38-39页 |
·清澈程度 | 第39页 |
·能见度 | 第39页 |
·酸碱度 | 第39-40页 |
·溶解氧含量 | 第40-41页 |
·总磷含量 | 第41页 |
·永定河流域的近自然总体评价 | 第41-44页 |
6 永定河水生维管束植物群落 | 第44-52页 |
·永定河主要水生植物种类组成及群落类型 | 第44-45页 |
·永定河水生植物群落结构 | 第45-50页 |
·从水生植物角度分析永定河流域水生态健康状况 | 第50页 |
·从水生植物角度对永定河流域水环境保护的建议 | 第50-52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2页 |
·建议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表 | 第57-67页 |
个人简介 | 第67-68页 |
导师简介 | 第68-69页 |
校外导师简介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