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2页 |
1 绪论 | 第12-26页 |
·选题缘由 | 第12-13页 |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 | 第12页 |
·学前教育发展的诉求 | 第12-13页 |
·个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第13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职业教育 | 第13-14页 |
·学前教育专业 | 第14页 |
·人才培养模式 | 第14-15页 |
·衔接 | 第15页 |
·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小结 | 第21-22页 |
·研究设计 | 第22-26页 |
·研究对象 | 第22-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研究工具 | 第24-26页 |
2 理论基础 | 第26-29页 |
·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 第26页 |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 | 第26-27页 |
·效益最大化原则 | 第27-29页 |
3 重庆市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衔接现状 | 第29-44页 |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9-40页 |
·培养目标的衔接现状 | 第29-31页 |
·课程的衔接现状 | 第31-34页 |
·教材的衔接现状 | 第34-35页 |
·教学方式的衔接现状 | 第35-37页 |
·学业评价的衔接现状 | 第37-38页 |
·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现状 | 第38-39页 |
·教学条件的衔接现状 | 第39-40页 |
·两种培养模式的衔接现状比较 | 第40-41页 |
·不同点 | 第40-41页 |
·共同点 | 第41页 |
·取得的成效 | 第41-44页 |
·课程互认有所突破,避免了课程资源的浪费 | 第41页 |
·注重园校共建平台建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 第41-42页 |
·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认同感较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信念 | 第42-44页 |
4 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人才培养模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44-52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44-48页 |
·培养目标定位趋同,培养规格缺乏层阶性 | 第44页 |
·“3+2”课程设置重复度高,内容的结构化程度低 | 第44页 |
·高职文化通识课薄弱,学生进行终身学习所必备的知识结构体系不完善 | 第44-45页 |
·校内外实践活动开展不理想,实践教学难以衔接 | 第45-47页 |
·教学管理方式差异较大,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 第47页 |
·学业评价忽视过程性和实践性评价 | 第47页 |
·专业实践教学设施投入不足,“双师型”教师缺乏 | 第47-48页 |
·原因分析 | 第48-52页 |
·政府层面 | 第48页 |
·行业层面 | 第48-49页 |
·学校层面 | 第49-52页 |
5 促进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衔接的策略 | 第52-65页 |
·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人才培养模式衔接的保障机制 | 第52-55页 |
·法律保障——健全法律政策,加强政府统筹管理和引导 | 第52页 |
·制度保障——改革和完善招生考试制度,统一制定职业资格等级标准 | 第52-54页 |
·条件保障——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 第54-55页 |
·科学定位与统筹设计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衔接培养目标 | 第55-57页 |
·整体设计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与教学体系 | 第57-63页 |
·课程衔接的整体思路 | 第58-59页 |
·系统开发职教教材,保证教材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 第59页 |
·系统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全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 第59-61页 |
·优化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 第61-62页 |
·评价衔接注重过程性和全面性 | 第62页 |
·加快建立学分转换制度,实现课程管理弹性化 | 第62-63页 |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促进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融合 | 第63-64页 |
·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 第64-65页 |
6 研究局限与不足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A | 第70-73页 |
附录B | 第73-74页 |
附录C | 第74-75页 |
附录D | 第75-76页 |
附录E | 第76-77页 |
附录F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