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论文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 ·论文选题背景 | 第10页 |
| ·论文选题目的 | 第10-11页 |
| ·论文选题意义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高校董事会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高校治理结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 第2章 我国民办高校董事会治理结构的现状分析 | 第19-24页 |
| ·我国民办高校董事会制度的发展演变 | 第19-20页 |
| ·我国民办高校董事会治理结构分析 | 第20-23页 |
| ·民办高校董事会治理的影响因素 | 第21-22页 |
| ·我国民办高校董事会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3章 基于AHP的利益相关者对民办高校发展的影响力指标体系构建 | 第24-37页 |
| ·民办高校各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 第24-25页 |
| ·利益相关者对民办高校发展影响力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5-28页 |
| ·确定利益相关者对民办高校发展影响力指标体系中的关键指标 | 第26-28页 |
| ·利益相关者对民办高校发展影响力指标体系的具体构成方案 | 第28页 |
| ·利益相关者对民办高校发展的影响力评估指标权重确定 | 第28-36页 |
| ·各利益相关者对民办高校影响力指标判断矩阵的构造 | 第29-32页 |
| ·各利益相关者对民办高校影响力指标的层次单排序 | 第32-33页 |
| ·对民办高校各利益相关者影响力指标的一致性检验 | 第33-35页 |
| ·民办高校各利益相关者影响力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4章 各利益相关者对民办高校发展的影响力评估 | 第37-43页 |
| ·构建我国民办高校利益相关者评估模型的意义 | 第37页 |
| ·AHP评估模型的建立 | 第37-40页 |
| ·建立民办高校利益相关者影响力的评估因素集 | 第37-38页 |
| ·建立民办高校利益相关者影响力的评语集 | 第38页 |
| ·确定民办高校利益相关者影响力的评估隶属矩阵 | 第38-40页 |
| ·模糊综合评估 | 第40页 |
| ·评估结果 | 第40-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5章 我国民办高校董事会治理结构的完善 | 第43-50页 |
| ·董事会治理中应遵循的原则 | 第43-45页 |
| ·透明化原则 | 第43页 |
| ·非营利原则 | 第43-44页 |
| ·专业化原则 | 第44页 |
| ·多元化原则 | 第44-45页 |
| ·我国民办高校董事会治理结构的重构 | 第45-46页 |
| ·受托人共同治理模式 | 第45页 |
| ·构建新型合作伙伴关系 | 第45-46页 |
| ·构建董事会和监事会双层治理模式 | 第46页 |
| ·完善我国民办高校董事会治理结构的对策 | 第46-49页 |
| ·建立制衡机制,保证协调性 | 第46-47页 |
| ·实现利益相关者控制机制 | 第47页 |
| ·加强立法建设 | 第47-48页 |
| ·落实民办高校的产权关系 | 第48页 |
| ·积极进行职业化培训,保证民办高校董事会的规范化治理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结论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