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 ·课题背景 | 第8-10页 |
| ·课题来源 | 第8页 |
| ·云南佤族概述 | 第8-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 ·理论书籍研究 | 第10-12页 |
| ·论文研究 | 第12-13页 |
| ·结论 | 第13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5页 |
|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15-16页 |
| ·论文思路与框架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佤族社会背景转变下餐饮器具的发展演变及类别 | 第18-33页 |
| ·佤族社会背景转变 | 第18-19页 |
| ·“直过” | 第18页 |
| ·佤族“直过” | 第18页 |
| ·佤族社会发展 | 第18-19页 |
| ·佤族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提高 | 第19-20页 |
| ·佤族生活水平提高 | 第19页 |
| ·佤族精神面貌改善 | 第19-20页 |
| ·佤族传统餐饮器具发展演变 | 第20-22页 |
| ·佤族传统餐饮器具概述 | 第20页 |
| ·佤族传统餐饮器具发展演变 | 第20-22页 |
| ·佤族传统餐饮器具的类别 | 第22-31页 |
| ·盛装饮品的器具——饮具 | 第23-24页 |
| ·盛装和摆放食物的器具——盛食器 | 第24-26页 |
| ·用于舀食和夹食的器具——进食器 | 第26-27页 |
| ·储藏食物的器具——储食器 | 第27-30页 |
| ·端取食物的器具——端食器 | 第30-31页 |
| ·小结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佤族传统餐饮器具实地调研 | 第33-48页 |
| ·基于调研资料的佤族传统餐饮器具设计特征分析 | 第33-40页 |
| ·造型的类型学分型图谱 | 第33-35页 |
| ·装饰纹样 | 第35-37页 |
| ·材质肌理 | 第37-39页 |
| ·佤族传统餐饮器具造物之美 | 第39-40页 |
| ·佤族人群实地调研分析 | 第40-46页 |
| ·佤族认知程度调研 | 第40页 |
| ·翁丁地区佤族文化存续状况调研 | 第40-42页 |
| ·对本民族设计造物的态度 | 第42-43页 |
| ·器物属性的敏感度测试 | 第43页 |
| ·器物属性的意向度测试 | 第43-45页 |
| ·佤族专家访谈 | 第45-46页 |
| ·小结 | 第46-48页 |
| 第四章 基于文化语境的佤族传统餐饮器具的使用情景研究 | 第48-60页 |
| ·佤族原始文化语境的当代阐释 | 第48-52页 |
| ·佤族原始文化语境的转变 | 第48页 |
| ·宗教崇拜与价值追求 | 第48-49页 |
| ·火塘文化与亲族关系 | 第49-51页 |
| ·聚众文化与情谊维系 | 第51-52页 |
| ·佤族生活方式研究 | 第52-55页 |
| ·家庭背景 | 第52-53页 |
| ·建筑室内空间 | 第53-54页 |
| ·室内家具形态 | 第54-55页 |
| ·用餐形式 | 第55页 |
| ·用餐情景研究 | 第55-58页 |
| ·祭祀餐饮情景 | 第55-57页 |
| ·宴请宾客情景 | 第57页 |
| ·日常用餐情景 | 第57-58页 |
| ·小结 | 第58-60页 |
| 第五章 佤族传统餐饮器具设计思维与方法初探 | 第60-70页 |
| ·佤族传统餐饮器具设计思维 | 第60-64页 |
| ·自发设计 | 第60-61页 |
| ·因地因人制宜 | 第61-62页 |
| ·宜简不宜繁 | 第62页 |
| ·宜自然不宜雕琢 | 第62-63页 |
| ·尚“用”为美 | 第63-64页 |
| ·佤族传统餐饮器具设计方法 | 第64-66页 |
| ·修补术 | 第64页 |
| ·属性衍生法 | 第64-65页 |
| ·功能替代法 | 第65-66页 |
| ·佤族传统餐饮器具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 第66-67页 |
| ·结语 | 第67-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 附录 1:佤族认知程度调研 | 第76-78页 |
| 附录 2:翁丁原始部落关于佤族文化存续状况调研问卷 | 第78-79页 |
| 附录 3:佤族传统餐饮器具使用人群调研 | 第79-81页 |
| 附录 4:佤族人群器物属性敏感度测试 | 第81-82页 |
| 附录 5:佤族人群器物属性意向度测试 | 第82-84页 |
| 附录 6:论文图表来源 | 第84-86页 |
| 附录 7:两次调研路线及时间安排 | 第86-88页 |
| 附录 8: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实践活动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