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史论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论文

《新中华报》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绪论第11-22页
 (一) 选题意义第11-12页
  1. 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第11-12页
  2. 进一步推动《新中华报》以及当今报刊、网络等传播媒介的研究第12页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9页
  1. 《新中华报》的研究现状第13-16页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现状第16-19页
 (三)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 文献分析法第19页
  2. 多学科交叉研究法第19-20页
  3. 辩证分析法第20页
  4. 归纳总结法第20页
  5.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第20页
 (四) 创新点和不足第20-21页
  1. 创新点第20-21页
  2. 不足之处第21页
 (五) 研究思路第21-22页
第一章 从《红色中华》到《新中华报》的历史沿革第22-25页
 (一) 《红色中华》的创办与发展第22-24页
  1. 《红色中华》的创办条件第22-23页
  2. 《红色中华》的发展历程第23-24页
 (二) 《新中华报》继承《红色中华》的优良传统继续发展第24-25页
  1. 新报旧版第24页
  2. 新报新版第24-25页
第二章 《新中华报》的报道内容解析第25-33页
 (一) 国际新闻第25-28页
  1.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径和日本国民反战行动第25-26页
  2. 世界各国的援华反日行动第26页
  3. 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第26-28页
 (二) 国内战况第28-29页
  1. 敌后抗日战场的战况第28-29页
  2. 正面战场的战况第29页
 (三) 边区根据地建设第29-31页
  1. 边区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第29-30页
  2. 边区民主政治建设第30-31页
 (四) 创办不同类型的特刊第31-33页
  1. “教育”特刊——动员全党全区加强“学习”运动第31-32页
  2. “青年呼声”特刊——鼓舞青年加入抗日,创立抗战团体第32-33页
  3. “运动大会”特刊——传递体育精神,增强武装力量第33页
第三章 《新中华报》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研究第33-46页
 (一) 《新中华报》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载体第33-44页
  1. 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34-35页
  2.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新民主主义理论大众化第35-43页
  3. 批驳错误思想,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43-44页
 (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新中华报》的题中应有之义第44-46页
  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第44-45页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新中华报》创刊的重要使命第45-46页
第四章 《新中华报》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特点第46-54页
 (一) 思想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第46-48页
  1. 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党报思想第46-47页
  2. 践行毛泽东的办报理念第47-48页
 (二) 内容上深入浅出,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48-50页
  1. 表扬先进、树立典型,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正确价值观第48-49页
  2. 贴近群众、深入群众,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群众生活相结合第49-50页
 (三) 形式上喜闻乐见,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第50-52页
  1. 叙述通俗化、口语化第50-51页
  2. 版块多种多样第51-52页
 (四) 变迁中发展,“鼓动”与“宣传”相结合第52-54页
  1. 《新中华报》创刊之初以“鼓动”为主第52-53页
  2. 《新中华报》在发展中以“宣传”为主第53-54页
第五章 《新中华报》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评析第54-65页
 (一) 《新中华报》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理论贡献第54-57页
  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的探索第54-55页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的探析第55-57页
 (二) 《新中华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局限性第57-59页
  1. 《新中华报》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理论准备不足第57页
  2. 《新中华报》在某些文学大众化方面脱离群众第57-59页
 (三) 《新中华报》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第59-65页
  1. 利用现代新媒介,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第59-60页
  2. 将严谨科学性与通俗活泼性相结合第60-61页
  3. 宣传过程中要注意紧贴群众,特别注意青年群众第61-62页
  4. 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统一起来第62-63页
  5. 积极培养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优化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第63-65页
结语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研究
下一篇:加强机关党务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以天津市市级机关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