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行政诉讼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预防性行政诉讼概述 | 第10-17页 |
(一) 预防性行政诉讼的概念 | 第10-13页 |
1、我国学界的观点 | 第10-11页 |
2、域外预防性行政诉讼的概念 | 第11-12页 |
3、我国预防性行政诉讼概念的重新厘定 | 第12-13页 |
(二) 预防性行政诉讼的基本特征 | 第13-15页 |
1、预防性 | 第13-14页 |
2、直诉性 | 第14页 |
3、有限性 | 第14页 |
4、无期待可能性 | 第14-15页 |
(三) 预防性行政诉讼的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二、预防性行政诉讼的域外考察 | 第17-24页 |
(一) 德国预防性行政诉讼 | 第17-20页 |
1、德国预防性行政诉讼的诉讼类型定位 | 第17-18页 |
2、德国预防性行政诉讼的适用要件 | 第18页 |
3、德国预防性行政诉讼的适用范围 | 第18-20页 |
(二) 日本禁止诉讼 | 第20-22页 |
1、日本禁止诉讼的适用要件 | 第20-21页 |
2、日本禁止诉讼的适用范围 | 第21-22页 |
(三) 英美预防性令状 | 第22-23页 |
(四) 启示 | 第23-24页 |
三、构建我国预防性行政诉讼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第24-30页 |
(一) 构建我国预防性行政诉讼的必要性 | 第24-26页 |
1、弥补法律漏洞的需要 | 第24-25页 |
2、现实需要 | 第25-26页 |
(二) 构建我国预防性行政诉讼的可行性 | 第26-30页 |
1、行政首次判断权理论的缓和 | 第26-27页 |
2、行政程序渐趋完善 | 第27-28页 |
3、初现预防性权利保护端倪 | 第28-30页 |
四、我国预防性行政诉讼制度的构建 | 第30-38页 |
(一) 我国预防性行政诉讼类型的构建 | 第30-32页 |
1、构建完善的行政诉讼类型 | 第30-31页 |
2、我国预防性行政诉讼类型的归属 | 第31-32页 |
(二) 我国预防性行政诉讼的适用要件 | 第32页 |
1、外观上充分认识的可能性 | 第32页 |
2、损害重大且事后途径无法救济 | 第32页 |
(三) 我国预防性行政诉讼的适用范围 | 第32-35页 |
1、事实行为 | 第32-33页 |
2、可能造成既成事实的行政行为 | 第33-34页 |
3、部分抽象行政行为 | 第34-35页 |
(四) 我国预防性行政诉讼的具体程序设计 | 第35-38页 |
1、严格的立案条件 | 第35-36页 |
2、特殊的举证责任 | 第36页 |
3、简明的审判程序 | 第36-37页 |
4、创新的判决方式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作者在读研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