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Contents | 第6-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0.引言 | 第13-20页 |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8-19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页 |
·论文基本框架 | 第19-20页 |
1. 审计期望差距的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审计期望差距的含义 | 第20-21页 |
·审计期望差距的构成要素 | 第21-22页 |
·业绩期望差距 | 第21页 |
·认识期望差距 | 第21页 |
·准则期望差距 | 第21-22页 |
·审计期望差距产生的基础理论 | 第22-24页 |
·受托责任理论 | 第22页 |
·信息理论 | 第22-23页 |
·保险理论 | 第23-24页 |
2. 我国审计期望差距的制度演进、具体表现以及突显的问题 | 第24-31页 |
·审计期望差距的制度演进 | 第24-26页 |
·外资注入与审计行业的复苏 | 第24页 |
·经济成分与审计服务类型的多元化 | 第24-25页 |
·国企改制与审计准则的出台 | 第25页 |
·公司治理结构变更与审计准则的完善 | 第25-26页 |
·次贷危机与审计革新 | 第26页 |
·我国审计期望差距的具体表现 | 第26-28页 |
·对于审计师的实际业绩存在期望差距 | 第26页 |
·对于审计师的现实作用存在期望差距 | 第26-27页 |
·对于审计师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程度存在期望差距 | 第27页 |
·对于会计信息的披露范围存在期望差距 | 第27-28页 |
·我国审计期望差距突显的问题 | 第28-31页 |
·审计准则委员会在构成上以政府为主导 | 第28页 |
·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有较强的依赖性 | 第28-29页 |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畸形,“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 第29页 |
·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存在过高的期望 | 第29-30页 |
·缺乏全面的审计工作监督惩处体系 | 第30-31页 |
3. 审计期望差距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31-36页 |
·审计师方面的原因 | 第31-32页 |
·审计师的职业胜任能力不足 | 第31页 |
·审计师缺乏审计独立性 | 第31页 |
·审计师的社会责任不够明确 | 第31-32页 |
·对审计师的管制方面存在漏洞 | 第32页 |
·社会公众方面的原因 | 第32-34页 |
·公众存在先入为主的观念 | 第32-33页 |
·公众对于审计工作存在误解,概念模糊 | 第33页 |
·“深口袋理论”造成过高的公众期望 | 第33-34页 |
·审计准则方面的原因 | 第34-36页 |
·审计准则制定机构设置不够合理 | 第34页 |
·审计准则的产生过程存在欠缺 | 第34页 |
·部分准则的法律地位模糊 | 第34-36页 |
4. 国外弥合审计期望差距的经验借鉴 | 第36-40页 |
·美国弥合审计期望差距的经验借鉴 | 第36-38页 |
·成立独立的审计责任委员会,即科恩委员会 | 第36-37页 |
·建立不实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 | 第37页 |
·会计审计界对外发布相关报告,监管部门成立任务小组 | 第37-38页 |
·通过了《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 第38页 |
·美国弥合审计期望差距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38-40页 |
·积极正视审计期望差距的存在 | 第38-39页 |
·不断改善审计技术和方法 | 第39页 |
·发挥政府与审计实务界的双重作用 | 第39页 |
·加大我国审计理论的研究力度 | 第39-40页 |
5. 弥合我国审计期望差距的措施 | 第40-51页 |
·规范注册会计师自身行为,力求缩小期望差距 | 第40-42页 |
·强化审计师的后续教育和年度考核,提升专业胜任能力 | 第40页 |
·强调保持审计独立性的重要性 | 第40-41页 |
·改进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 | 第41页 |
·加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 | 第41-42页 |
·强化各方的沟通,避免公众产生过高的审计期望 | 第42-44页 |
·提高社会公众的受教育程度 | 第42-43页 |
·借助媒体向社会公众展示审计工作过程 | 第43页 |
·强化财务报表的披露要求,扩大强制披露范围 | 第43-44页 |
·完善我国的审计准则,减少不合理审计期望 | 第44-45页 |
·合理改进我国审计准则制定权 | 第44页 |
·坚持规则导向与原则导向相结合的审计准则制定方式 | 第44-45页 |
·巩固审计准则的法律地位 | 第45页 |
·重视被审计单位的企业规范,以便于审计期望差距的弥合 | 第45-47页 |
·建立制衡的公司股权结构 | 第45-46页 |
·完善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治理机制 | 第46-47页 |
·积极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 第47页 |
·增强我国审计市场的有效性,为差距的弥合提供优良的外部环境 | 第47-51页 |
·明确界定审计的相关责任 | 第47-48页 |
·规范外部审计的委托模式 | 第48-49页 |
·加强政府对审计市场的监督,规范审计市场竞争秩序 | 第49页 |
·建立审计声誉市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