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 ·北疆天然气管网工程概况 | 第9-11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天然气负荷预测 | 第12-14页 |
| ·现代模拟技术 | 第14-15页 |
| ·综合评价方法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第2章 基于信息熵理论的中长期负荷预测 | 第18-50页 |
| ·北疆天然气管网负荷波动特点 | 第18-19页 |
| ·组合预测理论 | 第19-20页 |
| ·燃气负荷预测的方法选择及效果评价 | 第20-28页 |
| ·燃气负荷预测方法 | 第21-26页 |
| ·预测方法的选择 | 第26-27页 |
| ·预测模型效果评价 | 第27-28页 |
| ·单一模型权重的确定 | 第28-29页 |
| ·信息熵的概念 | 第28-29页 |
| ·权重计算方法 | 第29页 |
| ·北疆地区天然气负荷预测模型研究 | 第29-47页 |
| ·总燃气负荷预测模型研究 | 第29-35页 |
| ·重点用户用气量预测模型研究 | 第35-47页 |
| ·北疆地区天然气负荷预测 | 第47-49页 |
| ·北疆地区总燃气负荷预测 | 第47-48页 |
| ·重点用户燃气负荷预测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3章 模型建立与工艺方案模拟 | 第50-85页 |
| ·天然气水合物生成温度差计算 | 第50-51页 |
| ·仿真基础数据 | 第50页 |
| ·ASPEN HYSYS求解步骤与结果 | 第50-51页 |
| ·天然气管网动态模拟原理及步骤 | 第51-54页 |
| ·仿真基础数据 | 第52页 |
|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选取 | 第52-53页 |
| ·TGNET求解步骤 | 第53-54页 |
| ·模型建立与校核 | 第54-56页 |
| ·模型建立 | 第54-56页 |
| ·模型校核 | 第56页 |
| ·风城地区最大供气量模拟 | 第56-61页 |
| ·工况设置及边界条件设置 | 第56-57页 |
| ·工艺方案模拟 | 第57-61页 |
| ·稠油热采用户用气量波动工况模拟 | 第61-84页 |
| ·用户分组 | 第61页 |
| ·工况设置及动态脚本设置 | 第61-62页 |
| ·调度原则的制定 | 第62-63页 |
| ·风城地区用气量下降至正常用气量的2/3 | 第63-66页 |
| ·风城地区用气量下降至正常用气量的1/3 | 第66-70页 |
| ·一厂红浅地区用气量下降至正常用气量的2/3 | 第70-73页 |
| ·一厂红浅地区用气量下降至正常用气量的1/3 | 第73-76页 |
| ·重油公司九区二级站地区用气量下降至正常用气量的2/3 | 第76-80页 |
| ·重油公司九区二级站地区用气量下降至正常用气量的1/3 | 第80-84页 |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 第4章 工艺方案综合评价 | 第85-102页 |
| ·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85-86页 |
| ·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第86-87页 |
| ·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87-88页 |
| ·管网调度方案的多层次灰色关联评价 | 第88-93页 |
| ·运营方案集的建立 | 第88-89页 |
| ·灰色关联法计算综合关联度 | 第89-91页 |
| ·灰色关联评价计算方法 | 第91-93页 |
| ·风城地区最大供气量方案综合评价 | 第93-95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93页 |
| ·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综合评价指标权重 | 第93-94页 |
| ·风城地区最大供气量方案评价 | 第94-95页 |
| ·稠油热采用户用气量波动调度方案综合评价 | 第95-100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95-96页 |
| ·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综合评价指标权重 | 第96-97页 |
| ·稠油热采用户用气量波动调度方案评价 | 第97-10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5页 |
| ·结论 | 第102-104页 |
| ·展望 | 第104-105页 |
| 致谢 | 第105-10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6-111页 |
| 附录 | 第111-12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