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站点建筑壁画与建筑环境的联结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10页 |
| 图表目录 | 第10-1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27页 |
| ·缘起、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 ·缘起 | 第14页 |
| ·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 ·地铁站点 | 第15页 |
| ·建筑壁画 | 第15页 |
| ·建筑环境 | 第15-16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4页 |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6-21页 |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21-24页 |
| ·对象范围和方法线路 | 第24-25页 |
| ·对象范围 | 第24页 |
|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 ·研究线路 | 第24-25页 |
|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25-27页 |
|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 ·研究框架 | 第25-27页 |
| 第2章 对地铁站点建筑壁画的再认识 | 第27-43页 |
| ·地铁站点建筑壁画发展回顾 | 第27-34页 |
| ·壁画与建筑壁画 | 第27-32页 |
| ·地铁站点建筑壁画 | 第32-34页 |
| ·地铁站点建筑壁画的特性 | 第34-36页 |
| ·环境性 | 第35页 |
| ·观赏条件的特殊性 | 第35页 |
| ·欣赏的强制性 | 第35页 |
| ·形式的审美性 | 第35-36页 |
| ·地铁站点建筑壁画的作用 | 第36-40页 |
| ·提高建筑环境的美度 | 第36-38页 |
| ·增强站点的可识别性 | 第38页 |
| ·参与站点的功能组织 | 第38-39页 |
| ·作为一种教化的手段 | 第39-40页 |
| ·地铁站点建筑壁画的地位 | 第40-41页 |
| ·作为站点建筑整体环境的构成要素 | 第40页 |
| ·在地铁站点建筑环境中存在的或然性 | 第40-41页 |
| ·地铁站点建筑壁画的设置原则 | 第41-42页 |
| ·整体性原则 | 第41页 |
| ·形式美原则 | 第41页 |
| ·功能性原则 | 第41页 |
| ·技术进步原则 | 第41-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第3章 壁画及建筑的造型结构分析 | 第43-64页 |
| ·造型结构的阐释 | 第43页 |
| ·壁画的造型结构 | 第43-53页 |
| ·表层结构 | 第44-50页 |
| ·深层结构 | 第50-53页 |
| ·建筑的造型结构 | 第53-61页 |
| ·表层结构 | 第53-57页 |
| ·深层结构 | 第57-61页 |
| ·壁画与建筑造型的比较 | 第61-63页 |
| ·本质属性 | 第62页 |
| ·建造目的 | 第62-63页 |
| ·造型语汇 | 第63页 |
| ·小结 | 第63-64页 |
| 第4章 地铁站点建筑壁画与建筑环境的表层联结 | 第64-91页 |
| ·表层联结的原则和方法 | 第64-65页 |
| ·表层联结的原则 | 第64页 |
| ·表层联结的方法 | 第64-65页 |
| ·表层联结的内容 | 第65-90页 |
| ·光色的联结 | 第65-69页 |
| ·材质的联结 | 第69-72页 |
| ·形象的联结 | 第72-74页 |
| ·比例和尺度的联结 | 第74-78页 |
| ·方向和位置的联结 | 第78-89页 |
| ·空间结构的联结 | 第89-90页 |
| ·小结 | 第90-91页 |
| 第5章 地铁站点建筑壁画与建筑环境的深层联结 | 第91-99页 |
| ·深层联结的原则和方法 | 第91-92页 |
| ·深层联结的原则 | 第91页 |
| ·深层联结的方法 | 第91-92页 |
| ·深层联结的内容 | 第92-98页 |
| ·性格情调的联结 | 第92-93页 |
| ·主题内容的联结 | 第93-94页 |
| ·功能的联结 | 第94-96页 |
| ·文化意识的联结 | 第96页 |
| ·结构逻辑的联结 | 第96-98页 |
| ·小结 | 第98-99页 |
| 第6章 总结 | 第99-101页 |
| ·结论 | 第99-100页 |
| ·贡献和不足 | 第100页 |
| ·贡献 | 第100页 |
| ·不足 | 第100页 |
| ·后续研究展望 | 第100-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工作和成果 | 第105-106页 |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