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绪论 | 第12-23页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5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1. 国外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3. 研究现状评价 | 第19-20页 |
(三)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基本框架 | 第20-22页 |
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1页 |
3.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21-22页 |
(四)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2-23页 |
一、生产性公共产品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阐释 | 第23-29页 |
(一) 农民权益保障政策的基本内容 | 第23-24页 |
1. 农民权益的内涵 | 第23页 |
2. 农民权益的类型 | 第23页 |
3. 农民权益保障政策的基本内容 | 第23-24页 |
(二) 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的相关概念 | 第24-26页 |
1. 公共产品 | 第24-25页 |
2. 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 | 第25页 |
3. 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构成及在农民权益保障中的重要性 | 第25-26页 |
(三) 相关理论阐述 | 第26-29页 |
1. 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 第26-27页 |
2. 制度变迁理论 | 第27页 |
3. 博弈论 | 第27-28页 |
4. 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式 | 第28-29页 |
二、我国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政策的变迁 | 第29-38页 |
(一) 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的政策变迁 | 第29-31页 |
(二) 我国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变迁 | 第31-33页 |
(三) 我国农村科技推广的政策变迁 | 第33-36页 |
(四) 我国农业信息化服务的政策变迁 | 第36-38页 |
三、我国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分析 | 第38-54页 |
(一) 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现状调查 | 第38-44页 |
1. 农户调查样本分析 | 第38-39页 |
2. 农民面临农业生产问题的解决途径及最需要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 | 第39-42页 |
3. 农民对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的满意度分析 | 第42-44页 |
(二) 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规模分析 | 第44-45页 |
(三) 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对农业发展的作用分析 | 第45-50页 |
1. 分析方法的选择 | 第45-46页 |
2. 变量选择和样本数据说明 | 第46-47页 |
3. 估计结果 | 第47-49页 |
4. 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四) 个案分析——对山东菜农自杀事件的反思 | 第50-54页 |
1. 事件简要回顾 | 第50-51页 |
2. “菜贱伤农”彻底真相:“菜篮子”工程建设过程中公共政策的失误 | 第51-54页 |
四、我国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政策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 第54-67页 |
(一) 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政策抉择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与成因 | 第54-57页 |
1. 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政策的制定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 第54-55页 |
2. 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政策的持续偏差: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社会的反应 | 第55-56页 |
3. “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机制仍在主导农村公共政策的抉择 | 第56-57页 |
(二) 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与成因 | 第57-67页 |
1. 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政策好,落实难”一个悖论 | 第57-60页 |
2. 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的原因探析——基于史密斯模型 | 第60-67页 |
五、我国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政策的优化 | 第67-80页 |
(一) 提高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政策抉择有效性的对策研究 | 第67-71页 |
1. 加强政策设计和制定过程中的理论指导 | 第67-68页 |
2. 大力倡导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积极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研和实践 | 第68-69页 |
3. 强化农民的利益表达能力——问题的关键 | 第69-71页 |
(二) 提高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政策执行有效性的对策研究 | 第71-78页 |
1. 进一步细化和明确政策目标,降低各利益主体间的分歧 | 第71-72页 |
2. 保证政策资源的充足性 | 第72-75页 |
3. 提高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 | 第75页 |
4. 重视目标群体的利益:从目标群体成本—收益的视角出发来执行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政策 | 第75-77页 |
5. 注重政策宣传 | 第77页 |
6. 加强对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监督 | 第77-78页 |
(三) 构建新的社会理念:降低制度变迁成本 | 第78-80页 |
六、结语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