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序言 | 第8-16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社会发展的需要 | 第8页 |
·新课程改革和生物学教学的需要 | 第8-9页 |
·学生和教师发展的需要 | 第9页 |
·概念界定 | 第9-11页 |
·迁移 | 第9-10页 |
·迁移的种类 | 第10-11页 |
·迁移能力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第11-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理论分析 | 第16-19页 |
教育心理学 | 第16页 |
·认知迁移理论 | 第16-17页 |
·建构主义迁移理论 | 第17-19页 |
第三章 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学生迁移能力发展的现状调查 | 第19-30页 |
·调查目的 | 第19页 |
·调查对象 | 第19页 |
·调查方法 | 第19页 |
·迁移能力现状调查结果 | 第19-21页 |
·迁移能力调查的统计分析 | 第20页 |
·迁移能力发展初始情况调查结果 | 第20-21页 |
·影响迁移能力的主观因素分析 | 第21-26页 |
·学生的认知结构 | 第21-22页 |
·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 第22-23页 |
·学生的概括能力 | 第23-24页 |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 第24-25页 |
·学生的思维定势 | 第25-26页 |
·影响迁移能力的客观因素分析 | 第26-30页 |
·学习材料 | 第26-27页 |
·教学情境 | 第27-28页 |
·生物科学史 | 第28页 |
·教学设备和实验条件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迁移能力的培养目标 | 第30-32页 |
·认识、了解层次 | 第30页 |
·模仿、操作层次 | 第30页 |
·感受、内化层次 | 第30-32页 |
第五章 初中生物学教学中促进学生迁移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 | 第32-45页 |
·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 第32-34页 |
·抓住“最近发展区”,为知识的迁移构建平台 | 第32页 |
·设计“先行组织者”,丰富和改造认知结构 | 第32-33页 |
·加强概念教学,充分发挥概念的迁移功能 | 第33-34页 |
·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 第34-35页 |
·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 第35-37页 |
·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 第37-38页 |
·打破思维定势的影响 | 第38-39页 |
·注意学习材料的相似性 | 第39-41页 |
·利用原理相似的实例来促进对生物学概念的记忆 | 第39-40页 |
·利用相似的生物学材料促进对基本的生物学思想的渗透 | 第40-41页 |
·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 第41-43页 |
·注重生物科学史的渗透 | 第43页 |
·发挥好教学设施的有利影响 | 第43-45页 |
·充分发挥多媒体平台的优势 | 第43-44页 |
·用好实验室,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 | 第44-45页 |
第六章 促进学生迁移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 | 第45-51页 |
·研究对象 | 第45页 |
·研究变量 | 第45页 |
·研究内容与步骤 | 第45-46页 |
·研究案例 | 第46-51页 |
第七章 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51-55页 |
·学生迁移能力总体结果比较 | 第51-52页 |
·实验班和对照班迁移能力总体差异 | 第51-52页 |
·实验班和对照班成绩显著性差异统计分析 | 第52页 |
·试题检测结果及分析 | 第52-55页 |
·迁移能力综合检测 | 第52页 |
·利用口语报告法对思维过程记录分析 | 第52-55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反思 | 第55-56页 |
·研究结论 | 第55页 |
·反思与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录 | 第58-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