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1 导论 | 第12-27页 |
| ·"内圣外王":儒学的精神实质 | 第12-17页 |
| ·"内圣外王"的历史演变 | 第12-16页 |
| ·"内圣外王"的内涵 | 第16-17页 |
| ·梁漱溟"内圣外王"之学 | 第17-23页 |
|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23-27页 |
| ·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 ·创新之处 | 第26-27页 |
| 2 梁漱溟:现代新儒学的开启者 | 第27-69页 |
| ·现代新儒学概述 | 第27-38页 |
| ·现代新儒学的产生 | 第28-35页 |
| ·现代新儒学的思想特色 | 第35-38页 |
| ·梁漱溟现代新儒学的思想特色 | 第38-51页 |
| ·文化民族主义的立场 | 第39-44页 |
| ·批判科学主义 | 第44-47页 |
| ·谋求儒学的现代化 | 第47-51页 |
| ·梁漱溟现代新儒学的思想渊源 | 第51-64页 |
| ·阳明心学 | 第52-54页 |
| ·泰州学派 | 第54-56页 |
| ·柏格森哲学 | 第56-64页 |
| ·梁漱溟现代新儒学思想简评 | 第64-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3 梁漱溟的道德观("内圣外王"的基础) | 第69-116页 |
| ·梁漱溟现代新儒学心性论 | 第69-78页 |
| ·梁漱溟诠释"人心"与"人生" | 第70-73页 |
| ·人性本善 | 第73-76页 |
| ·人性向善的关键:生命自觉 | 第76-78页 |
| ·梁漱溟道德观的核心内容 | 第78-88页 |
| ·梁漱溟诠释道德 | 第78-82页 |
| ·尚情无我的道德义务观 | 第82-86页 |
| ·道德之俗与道德之真 | 第86-88页 |
| ·梁漱溟的"以道德代宗教"构想 | 第88-101页 |
| ·梁漱溟诠释宗教 | 第88-92页 |
| ·以道德代宗教 | 第92-98页 |
| ·儒学与宗教:后起新儒家的继续思考 | 第98-101页 |
| ·梁漱溟的道德修养论 | 第101-114页 |
| ·儒家之学是修养之学 | 第102-104页 |
| ·修养之学是功夫之学 | 第104-106页 |
| ·道德修养的主要方法 | 第106-111页 |
| ·道德修养的现代价值 | 第111-11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 4 梁漱溟的教育观("内圣外王"的路径) | 第116-155页 |
| ·东西教育之比较 | 第117-125页 |
| ·西洋人注重知识教育,中国人注重情志教育 | 第118-120页 |
| ·情志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120-124页 |
| ·对梁漱溟东西教育观之评析 | 第124-125页 |
| ·对当时新式教育之批评 | 第125-134页 |
| ·新式教育不合于教育的道理 | 第126-128页 |
| ·新式教育不合于人生的道理 | 第128-132页 |
| ·理性的声音:梁漱溟对新式教育的反思 | 第132-134页 |
| ·乡村教育之尝试 | 第134-149页 |
| ·乡村教育之目的:培养新民众,建设新乡村 | 第135-138页 |
| ·乡村教育之方式:以社会教育为主 | 第138-143页 |
| ·乡村教育之内容:以人生教育为先 | 第143-149页 |
| ·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 第149-154页 |
| ·教育现代化是乡村现代化的关键 | 第150-152页 |
| ·教育现代化要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 第152-1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4-155页 |
| 5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内圣外王"的实践) | 第155-206页 |
| ·乡村建设的意义:"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 | 第155-158页 |
| ·乡村建设的依据:"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的社会结构 | 第158-171页 |
| ·伦理本位 | 第159-163页 |
| ·职业分立 | 第163-166页 |
| ·对"伦理本位、职业分立"之评析 | 第166-171页 |
| ·乡村建设的进路:从理性求组织 | 第171-183页 |
| ·从理性求组织——村学乡学 | 第171-174页 |
| ·村学乡学的基础:传统乡约的现代改造 | 第174-177页 |
| ·村学乡学的结构与职能 | 第177-181页 |
| ·"从理性求组织"何以可能? | 第181-183页 |
| ·乡村社会的维系:以礼俗代法律 | 第183-191页 |
| ·以礼俗代法律 | 第184-188页 |
| ·对"以礼俗代法律"之思考 | 第188-191页 |
|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之评析 | 第191-204页 |
| ·农村现代化的探索——毛泽东与梁漱溟的比较 | 第192-196页 |
| ·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特征 | 第196-20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04-206页 |
| 6 结语:梁漱溟"内圣外王"思想特色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 第206-216页 |
| ·梁漱溟"内圣外王"思想特色 | 第206-207页 |
| ·梁漱溟"内圣外王"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启示 | 第207-216页 |
| ·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德性生命的启示 | 第208-213页 |
| ·对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的启示 | 第213-214页 |
| ·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启示 | 第214-216页 |
| 致谢 | 第216-217页 |
| 参考文献 | 第217-228页 |
| 附录 | 第228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