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引言 | 第14-23页 |
一、 政治规训:中国电影批评(1949-1979)的基本主题 | 第14-16页 |
二、 从文化霸权到现代化:中国电影批评(1949-1979)的深层逻辑 | 第16-19页 |
三、 各章的内容提要 | 第19-23页 |
第一章 政治对电影批评的强力介入 | 第23-73页 |
第一节 政治导向下批评格局的多重动因 | 第23-34页 |
一、 实用传统对批评观的影响 | 第24-27页 |
二、 政治领导层的意识形态要求 | 第27-29页 |
三、 《讲话》对文艺思想的强力规训 | 第29-34页 |
第二节 政党领袖强力介入《武训传》批评 | 第34-50页 |
一、 从“口碑载道”到“思想反动 | 第35-40页 |
二、 从政治批评到权力批评 | 第40-45页 |
三、 难得的“异质”声音 | 第45-48页 |
四、 批评的后果及其政治逻辑 | 第48-50页 |
第三节 动员-改造系统中的电影批评 | 第50-70页 |
一、 从电影批评到政治讨伐 | 第52-60页 |
二、 对艺术性纪录片的政治解读 | 第60-65页 |
三、 权力批评引发“拔白旗”电影批评 | 第65-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3页 |
第二章 政治导向下的电影本体批评 | 第73-116页 |
第一节 对电影剧作的规范和批评 | 第74-90页 |
一、 剧本为何难产 | 第74-78页 |
二、 文学性与电影性:政治压力下的剧本特性之争 | 第78-85页 |
三、 夏衍对剧本创作的具体指导和批评 | 第85-90页 |
第二节 厘定导演职责的批评 | 第90-101页 |
一、 政党统辖下的“导演中心论”批评 | 第90-94页 |
二、 编剧与导演主次关系批评 | 第94-97页 |
三、 政治理念较难触及的导演技巧批评 | 第97-101页 |
第三节 以政治内涵为本位的电影形式批评 | 第101-114页 |
一、 意在突出英雄主角的表演批评 | 第102-106页 |
二、 电影形式的艺术化与民族化批评 | 第106-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三章 政治语境中的本土化电影批评 | 第116-150页 |
第一节 蒙太奇的中国化及其祛魅 | 第117-123页 |
第二节 向传统文艺探胜求宝 | 第123-129页 |
第三节 初具类型意识的电影样式批评 | 第129-147页 |
一、 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新喜剧——歌颂型喜剧 | 第130-136页 |
二、 以戏曲片批评推动电影的发展 | 第136-143页 |
三、 惊而又险+正面人物:惊险片标准的确立 | 第143-147页 |
本章小结 | 第147-150页 |
第四章 把政治推向极致的工具论电影批评 | 第150-192页 |
第一节 电影大批判的预演:对三批“毒草”影片的批判 | 第152-165页 |
一、 单一政治标准和批判式批评方式的开始 | 第152-157页 |
二、 “资产阶级”符号构成的批评暴力 | 第157-162页 |
三、 政治大批判式批评的定型 | 第162-165页 |
第二节 彻底沦为政治工具的电影批评 | 第165-179页 |
一、 对电影理论家话语权的剥夺 | 第166-171页 |
二、 批判电影行政官员:攫取电影领导权 | 第171-174页 |
三、 直指政治领导人的电影批判 | 第174-179页 |
第三节 激进电影批评观的确立和应用 | 第179-190页 |
一、 《纪要》催生“三突出”创作原则 | 第179-183页 |
二、 “三突出”等激进电影批评观及其方法的应用 | 第183-187页 |
三、 一个特例:对《闪闪的红星》的批评 | 第187-190页 |
本章小结 | 第190-192页 |
第五章 从政治批判到观照自身:“文革”后的电影批评 | 第192-216页 |
第一节 揭批极“左”政治的电影批评 | 第193-203页 |
一、 对“黑线专政”论和“三突出”原则的否定 | 第193-200页 |
二、 揭批“阴谋电影”的政治目的 | 第200-203页 |
第二节 努力摆脱政治规训的电影批评 | 第203-215页 |
一、 补课与续接:电影特性批评 | 第204-209页 |
二、 转身之痛:“电影现代化”论争 | 第209-215页 |
本章小结 | 第215-216页 |
结语 | 第216-2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23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主持的科研项目 | 第231-232页 |
致谢 | 第232-2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