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序论 | 第9-2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一) 新型城镇化的需要 | 第9页 |
(二) “被市民化”现象突出 | 第9-10页 |
(三) “问题新市民”增加,成为社会治理难点 | 第10页 |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四、研究设计 | 第12-18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二) 理论分析框架 | 第14-16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五、文献回顾 | 第18-21页 |
(一) 制度安排角度 | 第18页 |
(二) 城市文化适应 | 第18-19页 |
(三) 关系网络角度 | 第19页 |
(四) 身份建构视角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新市民身份认同分析 | 第21-30页 |
一、北京新市民群体特征与现状 | 第21-23页 |
(一) 新市民中流动人口构成特征 | 第21-22页 |
(二) 京郊农民“农转非”群体状况 | 第22页 |
(三) 城市融入与社会认同 | 第22-23页 |
二、新市民身份认同分析 | 第23-30页 |
(一) 制度性认同 | 第23-25页 |
(二) 排他性认同 | 第25-27页 |
(三) 未来归属性认同 | 第27-30页 |
第三章 新市民身份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8页 |
一、制度因素对新市民制度性认同的影响分析 | 第30-32页 |
二、社会支持网络对于新市民身份认同的影响分析 | 第32-38页 |
(一) 新市民社会支持网络缺失 | 第32-37页 |
(二) 社会支持网络对新市民身份认同的影响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新市民构建积极的身份认同的路径探讨与分析 | 第38-43页 |
一、新市民自身素质能力的提高是前提和基础 | 第38-39页 |
二、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发展空间的创造是必要条件 | 第39-40页 |
三、构建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支持网络是有效途径 | 第40-43页 |
(一) 发挥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作用 | 第40-41页 |
(二) 以社会组织为纽带,变革组织结构,增加接纳能力 | 第41-42页 |
(三) 以社区为依托,完善公共服务,提供社会救助 | 第42-4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3-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