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的发展史 | 第11-12页 |
·OLED 的产业状况 | 第12-13页 |
·国际状况 | 第12-13页 |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3页 |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 第13-18页 |
·电极材料 | 第13-14页 |
·载流子传输材料 | 第14-16页 |
·发光材料 | 第16-18页 |
·缓冲材料 | 第18页 |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机理 | 第18-20页 |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的结构 | 第20-21页 |
·单层器件结构 | 第20页 |
·双层器件结构 | 第20-21页 |
·多层器件结构 | 第21页 |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3-32页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3-25页 |
·实验所用主要试剂及生产厂家 | 第23-25页 |
·实验所用主要仪器及生产厂家 | 第25页 |
·OLED 器件的制作工艺 | 第25-28页 |
·基片的清洗与预处理 | 第25-26页 |
·ITO 刻蚀 | 第26页 |
·ITO 的表面处理 | 第26-27页 |
·小分子有机材料的蒸镀 | 第27页 |
·聚合物旋转涂布成膜 | 第27-28页 |
·金属阴极蒸镀 | 第28页 |
·表征OLED 的性能参数 | 第28-30页 |
·发光亮度 | 第28页 |
·发光光谱 | 第28-29页 |
·发光色度(CIE 坐标) | 第29页 |
·发光效率 | 第29-30页 |
·寿命 | 第30页 |
·功耗 | 第30页 |
·电流密度-电压关系 | 第30页 |
·亮度-电压关系 | 第30页 |
·测试条件及仪器 | 第30-32页 |
·核磁共振光谱仪1H NMR | 第30页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FT-IR) | 第30-31页 |
·热失重测试(TGA) | 第31页 |
·PL 光谱测试 | 第31页 |
·循环伏安特性测试 | 第31页 |
·器件性能测试 | 第31-32页 |
第三章 一种新型8-羟基喹啉[2-(2-羟苯基)-5-苯并噁二唑]合锌Zn(ODZ)q 的合成及OLED 器件制作与表征 | 第32-41页 |
·研究背景 | 第32页 |
·实验部分 | 第32-34页 |
·噁二唑的合成 | 第32-33页 |
·邻羟基苯甲酰肼的合成 | 第33页 |
·N,N’二酰基肼化合物的合成 | 第33页 |
·2-邻羟基苯基-5-苯基-1,3,4-二唑(ODZ)的合成 | 第33-34页 |
·8-羟基喹啉[2-(2-羟苯基)-5-苯并噁二唑]合锌 Zn(ODZ)q 配合物的合成 | 第3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4-37页 |
·Zn(ODZ)q 配合物的红外表征 | 第34-35页 |
·Zn(ODZ)q 配合物的PL 特性表征 | 第35-36页 |
·Zn(ODZ)q 配合物的电化学特性表征 | 第36页 |
·Zn(ODZ)q 配合物的热学性能表征 | 第36-37页 |
·Zn(ODZ)q 的OLED 器件制作及表征 | 第37-40页 |
·Zn(ODZ)q 的器件结构 | 第37页 |
·Zn(ODZ)q 的器件制作 | 第37-38页 |
·Zn(ODZ)q OLED 器件性能 | 第38-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Ir 配合物红色磷光小分子的器件性能研究 | 第41-57页 |
·引言 | 第41-42页 |
·Ir 配合物掺杂到PVK 主体中的器件制作及表征 | 第42-49页 |
·Sample 1 的A 结构器件性能 | 第43-45页 |
·Sample 2 的A 结构器件性能 | 第45-47页 |
·Sample 3 的A 结构器件性能 | 第47-49页 |
·器件性能的优化 | 第49-55页 |
·Sample 1 的B 结构器件性能 | 第49-51页 |
·Sample 2 的B 结构器件性能 | 第51-53页 |
·Sample 3 的B 结构器件性能 | 第53-55页 |
·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作 | 第57-69页 |
·研究背景 | 第57-58页 |
·材料的确定 | 第58-61页 |
·掺杂浓度的确定 | 第61-67页 |
·小结 | 第67-6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2页 |
·总结 | 第69-70页 |
·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个人简历 | 第78-79页 |
附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