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员工敬业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云南CM企业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9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第21-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技术路线 | 第22页 |
| ·创新点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24-32页 |
| ·员工敬业度及相关概念 | 第24-27页 |
| ·员工敬业度的概念 | 第24-25页 |
| ·与敬业度相关的概念 | 第25-27页 |
| ·敬业度的维度构成及测量 | 第27-30页 |
| ·敬业度的维度构成 | 第27-28页 |
| ·敬业度的测量 | 第28-30页 |
| ·员工敬业度相关理论基础 | 第30-32页 |
| ·人职匹配理论 | 第30页 |
| ·自我决定理论 | 第30-31页 |
| ·社会交换理论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员工敬业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2-38页 |
| ·员工敬业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第32-33页 |
| ·员工敬业度评价指标的提出及量化 | 第33-36页 |
| ·指标的提出 | 第33-35页 |
| ·指标量化方法 | 第35-36页 |
| ·员工敬业度指标权重分配及敬业度计算方法 | 第36-38页 |
| ·指标权重分配方法 | 第36-37页 |
| ·敬业度计算方法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CM企业实证研究 | 第38-57页 |
| ·CM企业简介 | 第38-39页 |
| ·研究设计 | 第39-40页 |
| ·研究对象 | 第39页 |
| ·研究方法和工具 | 第39-40页 |
| ·问卷研究分析 | 第40-47页 |
| ·样本描述性统计 | 第40-42页 |
| ·相关分析 | 第42-43页 |
| ·信度效度检验 | 第43-44页 |
| ·因子分析 | 第44-47页 |
| ·员工敬业度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47-49页 |
| ·员工敬业度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9-51页 |
| ·三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9-50页 |
|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0-51页 |
| ·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1页 |
| ·员工敬业度评价结果分析 | 第51-57页 |
| ·员工敬业度总体分析 | 第52-53页 |
| ·员工敬业度差异性分析 | 第53-57页 |
| 第五章 企业提升员工敬业度的对策建议 | 第57-64页 |
| ·增加员工的工作投入 | 第57-59页 |
| ·增加员工的组织认同感 | 第59-61页 |
| ·增加员工的情感归属感 | 第61-64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 ·结论 | 第64-65页 |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其间发表论文) | 第70-71页 |
| 附录B (攻读学位其间参与的课题) | 第71-72页 |
| 附录C | 第72-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