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文价值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0页
导言第10-23页
 一、 选题的缘由第10-11页
  (一) 转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路的需要第10-11页
  (二)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彰显马克思主义人学实质的需要第11页
 二、 研究意义第11-12页
  (一) 理论意义第11-12页
  (二) 实践意义第12页
 三、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第12-21页
  (一)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历史考察的研究第12-13页
  (二)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人的关系的研究第13-18页
   1.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的研究第13-15页
   2.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性地位的研究第15-16页
   3.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问题的研究第16-17页
   4.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研究第17-18页
  (三) 国外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与启示第18-20页
  (四) 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研究第20-21页
 四、 拟创新之处第21-22页
  (一) 研究视角方面第21页
  (二) 研究内容方面第21-22页
 五、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第22-23页
第一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述第23-33页
 一、 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历史回顾及经验教训第23-28页
  (一) 历史回顾第23-25页
   1.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期的农村建设历史统一第23-24页
   2. 农村改革至党的十六大召开前的农村建设历史第24-25页
  (二) 经验教训第25-28页
   1. 坚持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第25-26页
   2. 要正确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第26页
   3. 坚持城乡共同富裕第26-27页
   4. 坚持以农民为本第27-28页
 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第28-30页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第28-29页
  (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第29页
  (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第29-30页
 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第30-33页
  (一)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第30-31页
  (二)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第31页
  (三) 乡风文明是新型农民内在素质的反映第31-32页
  (四) 村容整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体现第32页
  (五)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第32-33页
第二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文价值解读第33-53页
 一、 人文、人文价值、马克思主义人文价值第33-37页
  (一) 人文释义第33页
  (二) 人文价值界定第33-34页
  (三) 马克思主义人文价值的基本内涵第34-37页
   1. 马克思主义的人文价值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第34-35页
   2. 马克思主义的人文价值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价值取向第35-37页
 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文价值意蕴第37-46页
  (一) 新农村经济建设的人文价值第37-40页
   1. 市场化运作有助于农民摆脱“人的依赖关系”第37-38页
   2. 集约化经营有助于加速农民的社会化进程第38-40页
   3. 机械化操作有助于提高农民的劳动实践能力第40页
  (二) 新农村政治建设的人文价值第40-42页
   1.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民主意识第40-41页
   2. 农村法制建设有助于引导农民自觉维护自身的民主权利第41-42页
  (三) 新农村社会建设的人文价值第42-46页
   1.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第42-44页
   2.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有助于彰显农民的生命尊严第44-45页
   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第45-46页
 三、 当前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人文价值缺失的表现第46-53页
  (一) 农村社会关系落后第47页
  (二) 农民文化生活贫乏第47-48页
  (三) 农村人居环境有待改善第48-49页
  (四)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第49-51页
  (五) 农民主体意识普遍淡薄第51-53页
第三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体实践中人文价值缺失的解决途径第53-59页
 一、 健全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53-54页
 二、 建设“学习型农村”第54-55页
 三、 采用“内生型”农业发展模式第55-56页
 四、 扩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第56-58页
 五、 建立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第58-59页
结束语第59-60页
注释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5页
 一、 经典著作及重要文献第61页
 二、 学术著作类第61-62页
 三、 论文类第62-65页
致谢第65-66页
附录 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民工有序网络政治参与研究
下一篇:当代英国青少年学校道德教育实践及其启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