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1. 引言 | 第13-16页 |
·本文选题背景 | 第13页 |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页 |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4页 |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及后续研究 | 第14-16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4-16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6-31页 |
·以四类因素归类的影响IPO抑价的相关研究理论及假说 | 第16-28页 |
·公司自身资质影响IPO抑价的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中介机构影响IPO抑价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发行(市场)情况及一、二级市场投资者行为影响IPO抑价的相关研究 | 第19-23页 |
·创业投资机构、创业投资特征影响IPO抑价的相关研究 | 第23-28页 |
·研究现状述评 | 第28-31页 |
3. 我国创业板市场及PE/VC发展情况介绍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31-43页 |
·我国创业板市场及创业投资发展情况介绍 | 第31-38页 |
·我国创业板市场发展情况介绍 | 第31-33页 |
·我国创业投资机构发展情况介绍 | 第33-35页 |
·PE/VC投资机构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投资情况 | 第35-38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38-43页 |
·风险投资 | 第38页 |
·私募股权投资 | 第38-39页 |
·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的区别 | 第39页 |
·券商直投 | 第39-41页 |
·IPO抑价 | 第41页 |
·创业投资中分段投资与联合投资 | 第41-43页 |
4. 实证分析 | 第43-90页 |
·变量的选取 | 第43页 |
·选择创新变量的原因 | 第43-44页 |
·所有变量的相关情况 | 第44-50页 |
·研究假设 | 第50-51页 |
·样本描述性统计 | 第51-54页 |
·有、无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IPO差异性的实证检验 | 第54-57页 |
·创业投资特征与IPO抑价的相关关系研究 | 第57-82页 |
·IPO初始抑价率多元回归分析 | 第57-61页 |
·IPO调整抑价率多元回归分析 | 第61-66页 |
·不同期限IPO抑价率多元回归分析 | 第66-72页 |
·不同地区、行业IPO抑价率实证检验 | 第72-73页 |
·不同类型的创投机构对于IPO抑价影响的实证检验 | 第73-82页 |
·检验部分 | 第82-84页 |
·线性相关性检验 | 第82-83页 |
·拟合优度情况 | 第83页 |
·多重共线性检验——方差扩大(膨胀)因子法 | 第83-84页 |
·异方差检验 | 第84页 |
·实证结果 | 第84-88页 |
·实证结果汇总 | 第84-87页 |
·实证结果小结 | 第87-88页 |
·本文与相关文献研究结果的异同及原因初探 | 第88-90页 |
5. 相关建议 | 第90-97页 |
·打造以主创投机构为基础的“主关系金融集团”,增加认证功能,减少逆向选择 | 第90-92页 |
·创新承销计费模式,采取以IPO抑价率稳定性作为激励标准的收费方式,加强超募资金利用的合理性与效率 | 第92-93页 |
·规范投行分析师新股定价行为,通过行业评比鼓励科学定价 | 第93页 |
·下沉资本市场的覆盖范围,打通各板块间的估值联系 | 第93-94页 |
·建立统一互联的立体式监管系统,引导创投机构做企业的价值培育者 | 第94-95页 |
·丰富创投退出路径,降低其追求IPO前临门一脚的动机 | 第95页 |
·降低创投支持的较大股本企业的发行对于市场资金的抽血作用 | 第95-97页 |
6.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 第97-99页 |
·研究局限 | 第97页 |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后记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