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致谢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国外研究 | 第13-15页 |
·国内研究 | 第15-17页 |
·现有研究述评 | 第17-18页 |
·研究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18-19页 |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19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第19-21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科技成果转化理论分析 | 第21-29页 |
·科技成果转化内涵 | 第21页 |
·科技成果转化概念 | 第21页 |
·科技成果转化特征 | 第21页 |
·科技成果转化路径 | 第21-23页 |
·直接转化路径 | 第22页 |
·间接转化路径 | 第22-23页 |
·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 | 第23-24页 |
·科技创新主体 | 第23-24页 |
·科技创新客体 | 第24页 |
·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 第24页 |
·科技成果转化评价 | 第24-29页 |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第24-25页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25-27页 |
·聚类分析法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 第29-38页 |
·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 第29-34页 |
·投入资源不断丰富 | 第29-31页 |
·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 第31页 |
·中介服务逐步完善 | 第31-32页 |
·产出绩效不断提高 | 第32-34页 |
·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4-38页 |
·资金投入结构失衡和总量不足并存 | 第35页 |
·科技成果的供需矛盾 | 第35-36页 |
·科技成果转化中介弱小 | 第36-37页 |
·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欠佳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安徽省与中部其他省份科技成果转化评价 | 第38-44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38-39页 |
·科技投入产出指标层 | 第38页 |
·企业成果转化重视程度指标层 | 第38-39页 |
·地方政府影响转化指标层 | 第39页 |
·高技术产品指标层 | 第39页 |
·数据处理与实证分析 | 第39-43页 |
·数据标准化 | 第39-41页 |
·主成分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 | 第41页 |
·旋转成份矩阵 | 第41-42页 |
·综合得分及排名 | 第42-43页 |
·评价结论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安徽省各城市科技成果转化评价 | 第44-50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44-45页 |
·绝对量指标层 | 第44-45页 |
·相对量指标层 | 第45页 |
·数据处理与实证分析 | 第45-48页 |
·数据标准化 | 第45-46页 |
·主成分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 | 第46-47页 |
·旋转成份矩阵 | 第47页 |
·综合得分及排名 | 第47-48页 |
·基于主成分的聚类分析 | 第48-49页 |
·评价结论 | 第49-50页 |
第六章 促进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对策建议 | 第50-53页 |
·建立高素质的科技人员队伍 | 第50页 |
·优化科技经费投入结构 | 第50-51页 |
·创新体制机制,保障产出 | 第51页 |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第51-52页 |
·充分发挥合芜蚌的辐射作用 | 第52-53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53-54页 |
·全文总结 | 第53页 |
·研究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 1:安徽省政府及主管部门先后制定推进转化的政策 | 第57-58页 |
附录 2:2010 年中部六省科技成果转化指标数据 | 第58-59页 |
附录 3:2011 年安徽省各城市科技成果转化指标数据 | 第59-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