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基于产业集聚的合肥都市圈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7页
致谢第7-11页
第一章 引言第11-15页
   ·研究背景第11页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11-12页
   ·研究框架及研究内容第12-13页
   ·研究方法第13页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13-15页
     ·可能的创新之处第13-14页
     ·不足之处第14-15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5-22页
   ·都市圈理论综述第15-17页
     ·国外都市圈理论综述第15-16页
     ·国内都市圈理论综述第16-17页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第17-19页
     ·国外产业集聚理论第17-19页
     ·国内产业集聚理论第19页
   ·县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第19-21页
     ·国外县域经济发展理论第19-20页
     ·国内县域经济发展理论第20-21页
   ·简单文献述评第21-22页
第三章 都市圈界定及产业集聚相关理论第22-30页
   ·都市圈空间界定理论第22-24页
     ·都市圈界定方法第22-23页
     ·引力模型第23-24页
   ·产业集聚测度理论第24-26页
     ·产业集聚测度指标第24-25页
     ·行业地区集中度指标第25-26页
   ·产业集聚与县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第26-29页
     ·产业集聚对县域经济发展影响第26-28页
     ·产业集聚与县域经济互动关系第28-29页
   ·都市圈与县域经济关系第29-30页
     ·县域经济促进都市圈发展第29页
     ·都市圈兴起对县域经济起带动作用第29-30页
第四章 合肥都市圈县域经济发展及产业集聚现状分析第30-45页
   ·基于引力模型的合肥都市圈空间界定第30-34页
   ·合肥都市圈总体概况第34-36页
     ·形成过程第35页
     ·规模结构第35-36页
   ·合肥都市圈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第36-38页
   ·合肥都市圈产业集聚现状分析第38-43页
     ·由空间基尼系数看合肥都市圈产业集聚状况第39-40页
     ·由市场集中度看合肥都市圈产业集聚状况第40-41页
     ·各市县三次产业结构的对比第41-43页
   ·合肥都市圈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第43-45页
     ·人口流动的机制不畅第43页
     ·产业集群内企业科技投入和创新不足第43页
     ·都市圈内产业结构协调性不够第43-44页
     ·传统产业集群占比大、新兴产业集聚比重偏小第44页
     ·集聚区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第44-45页
第五章 合肥都市圈产业集聚水平对县域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第45-67页
   ·合肥都市圈县域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第45-46页
   ·合肥市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关系实证分析第46-51页
     ·合肥市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回归分析第46-48页
     ·合肥市农副食品加工业回归分析第48-49页
     ·合肥市化学原料制造业回归分析第49-51页
   ·合肥都市圈 5 个中心城市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关系的实证分析第51-57页
   ·合肥都市圈县域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实证分析第57-65页
     ·13 个县域产业集聚与城镇化相关性面板数据回归分析第57-60页
     ·合肥都市圈两大区域 10 个行业回归分析第60-62页
     ·合肥都市圈三个集聚度最高行业回归分析第62-65页
   ·实证结论第65-67页
第六章 推进合肥都市圈县域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第67-71页
   ·科学规划、鼓励引导产业集聚第67页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高级生产要素产业集群第67-68页
   ·通过合理布局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联动效应第68-69页
     ·合理布局县域产业结构第68页
     ·协调县域间产业集聚发展关系第68-69页
     ·突出产业集聚的功能与优势第69页
   ·走国际化道路,树立品牌意识第69页
   ·建立有利于产业集聚的制度机制第69-71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71-73页
   ·结论第71-72页
   ·展望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6-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研究
下一篇:基于改进DEA的区域创新绩效比较研究--以皖江示范区八城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