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 建国以前的研究:星星之火,有望燎原 | 第11-13页 |
二、 “十七年”到“文革”时期:在历史的坎坷曲折中前进 | 第13-14页 |
三、 新时期的研究成果:多重文化视野下的“百花齐放” | 第14-16页 |
四、 本文研究重点及意义 | 第16-18页 |
第一章 作为新的历史及现实理解方式的“油滑” | 第18-28页 |
一、 历史与神话的解构与还原 | 第18-23页 |
(一) 神话传说与历史记载的解构 | 第18-20页 |
(二) “神圣人物”的还原 | 第20-23页 |
二、 对历史及文化的批判与讽喻 | 第23-28页 |
(一) 对传统文化的解剖与透视 | 第24-25页 |
(二) 对知识分子的审视与批判 | 第25-28页 |
第二章 作为新的认知方式的“油滑” | 第28-38页 |
一、 否定与肯定 | 第28-31页 |
二、 虚构与真实 | 第31-33页 |
三、 感性与理性 | 第33-38页 |
第三章 “油滑”手法与鲁迅对小说功能的重新思考 | 第38-48页 |
一、 小说工具性的重新思考 | 第39-44页 |
(一) 非讽刺的讽刺——“杂文”的功能 | 第39-41页 |
(二) 严肃的“游戏”功能 | 第41-43页 |
(三) 理性的历史评判的功能 | 第43-44页 |
二、 学术思想论争的小说化 | 第44-48页 |
第四章 “油滑”手法与中国化特殊小说形态的新探索 | 第48-62页 |
一、 “油滑”与特殊小说形态的出现 | 第48-50页 |
二、 “油滑”与新的特殊小说形态的建构 | 第50-56页 |
(一) 复杂多元的话语形态 | 第50-53页 |
(二) 戏谑的故事形态 | 第53-55页 |
(三) 穿越交错的时空形态 | 第55-56页 |
三、 “油滑”造就的具象化 | 第56-58页 |
四、 “油滑”——无意识的“写意” | 第58-62页 |
结语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