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故事新编体”小说的笑谑性讽刺叙事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15页 |
论题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目前研究的不足与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第一章 严肃的喜剧——民间笑谑讽刺叙事 | 第15-29页 |
一 从“闹剧”开始的“世俗之笑” | 第15-17页 |
二 特殊环境下的特殊重写 | 第17-23页 |
(一)战争的催化作用 | 第17-19页 |
(二)知识分子的寂寥与悲哀 | 第19-23页 |
三 形态万千的历史重构民族危机下的道德演说 | 第23-29页 |
(一)代表杂志、作家、作品 | 第23-26页 |
(二)作品分类 | 第26-29页 |
第二章 合理的穿越——世俗百态下的人物群像 | 第29-41页 |
一 先贤圣人形象的降格 | 第30-33页 |
二 佳媛名士的改头换面 | 第33-36页 |
三 历史小人物的华丽出场 | 第36-41页 |
第三章 另类的荒诞——语言的众声喧哗 | 第41-51页 |
一 小说人物语言的混合性和杂语性 | 第42-47页 |
(一)异质语言的交叉混杂 | 第42-44页 |
(二)地方方言的广泛运用 | 第44-47页 |
二 小说叙述语言的多声现象 | 第47-51页 |
(一)语言重复的歌谣的出现 | 第47-48页 |
(二)小说叙述语言的混杂 | 第48-51页 |
第四章 消解的和谐——丰富的艺术情境 | 第51-61页 |
一 情节结构的颠覆与建构 | 第51-53页 |
二 时间和空间:历史想象方式 | 第53-58页 |
(一)材料选取上的时代性 | 第54-55页 |
(二)人物思维语言方式上的古今混杂 | 第55-58页 |
三 题材视角的转化 | 第58-61页 |
(一)游历模式的渗入 | 第58-59页 |
(二)海派、通俗立场的共同张扬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