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汉魏六朝弃妇诗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引论第12-18页
第一章 弃妇诗概况第18-34页
 第一节 弃妇诗释义第18-21页
  一、 “弃妇”的定义第18-20页
  二、 弃妇诗与思妇诗、闺怨诗的区别第20-21页
 第二节 弃妇诗产生原因第21-25页
  一、 弃妇现象的社会存在第21-23页
  二、 “以男女喻君臣”的文学传统第23-25页
 第三节 弃妇诗的发展历程第25-34页
  一、 弃妇诗的溯源第25-28页
  二、 弃妇诗的发展第28-30页
  三、 弃妇诗的新变与固化第30-34页
第二章 弃妇诗系统类型研究第34-50页
 第一节 内容来源比较第34-40页
  一、 代言与纪实第34-36页
  二、 拟作与虚构第36-40页
 第二节 风格比较第40-44页
  一、 情感风格的比较第40-41页
  二、 语言风格的比较第41-43页
  三、 艺术风格的比较第43-44页
 第三节 “自觉的声音”和“执笔而代言”第44-50页
  一、 两个系统存在差异的原因第45-47页
  二、 两个系统对唐代弃妇诗的影响第47-50页
第三章 弃妇诗情感类型研究第50-64页
 第一节 忧惧之情第50-56页
  一、 忧分居而被弃第51-53页
  二、 惧厌旧而被弃第53-56页
 第二节 哀怨之情第56-61页
  一、 哀伤之情第56-57页
  二、 悲怨之情第57-59页
  三、 “怨而不怒”的原因第59-61页
 第三节 愤懑之情第61-64页
第四章 弃妇诗意象类型研究第64-78页
 第一节 人物及建筑意象第64-67页
  一、 陈皇后与金屋宫、长门宫第64-66页
  二、 班婕妤与长信宫第66-67页
  三、 玉阶、应门第67页
 第二节 物件意象第67-73页
  一、 丝织品第68-69页
  二、 女子日常用品第69-72页
  三、 植物第72-73页
 第三节 其他意象第73-78页
  一、 天体第73-75页
  二、 音乐第75-78页
结语第78-80页
附录第80-84页
参考文献第84-88页
致谢第88-8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9-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油滑”问题与《故事新编》小说艺术的新探索
下一篇:九十年代“散文热”再回首--以《散文选刊》为重点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