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语表 | 第8-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概述 | 第10页 |
·N-乙酰葡萄糖胺-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GlmU)基因功能概述 | 第10-12页 |
·胸膜放线杆菌JL03 GlmU结构的同源建模 | 第12-14页 |
·酶促动力学概述 | 第14-15页 |
·焦磷酸检测方法概述 | 第15页 |
·分光光度法 | 第15页 |
·电导法 | 第15页 |
·容量法 | 第15页 |
·色谱法 | 第15页 |
·酶抑制剂概述 | 第15-17页 |
2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GlmU的克隆表达与纯化 | 第17-30页 |
·目的与意义 | 第17页 |
·材料 | 第17-20页 |
·主要仪器 | 第17页 |
·质粒、菌株、酶及试剂盒 | 第17-18页 |
·实验试剂 | 第18-20页 |
·实验方法 | 第20-26页 |
·细菌的复苏与基因组的提取 | 第20-21页 |
·重组质粒pET-28a-glmU的构建 | 第21-24页 |
·原核表达质粒pET-28a-glmU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纯化 | 第24页 |
·重组蛋白的纯化 | 第24-25页 |
·重组蛋白表达形式分析 | 第25页 |
·Western验证 | 第25-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0页 |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glmU基因克隆 | 第26页 |
·重组质粒及表达载体的酶切鉴定 | 第26-27页 |
·pET-28a-glmU重组质粒的基因序列测定 | 第27页 |
·pET-28a-glmU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的融合表达 | 第27-28页 |
·GlmU重组蛋白的分离、纯化 | 第28-29页 |
·Western-blot验证 | 第29-30页 |
3 GlmU酶促动力学及其先导化合物活性分析 | 第30-48页 |
·目的与意义 | 第30页 |
·材料 | 第30页 |
·主要仪器 | 第30页 |
·主要材料 | 第30页 |
·主要试剂 | 第30页 |
·实验方法 | 第30-37页 |
·最佳波长的确定 | 第30-31页 |
·最佳表面离子活性剂的确定 | 第31页 |
·焦磷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1-32页 |
·GlmU尿苷酰转移酶初速度的确定 | 第32-33页 |
·GlmU尿苷酰转移酶酶促反应最适温度和pH值的确定 | 第33页 |
·Mg~(2+)对GlmU尿苷酰转移酶酶促反应的影响 | 第33-34页 |
·底物Km值的测定 | 第34-35页 |
·先导化合物对GlmU尿苷酰转移酶抑制率的测定 | 第35-36页 |
·先导化合物对GlmU尿苷酰转移酶抑制常数(Ki)的测定 | 第36-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8页 |
·最佳波长的确定 | 第37页 |
·最佳表面活性剂的确定 | 第37-38页 |
·焦磷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8页 |
·GlmU最适酶浓度的确定 | 第38-39页 |
·GlmU尿苷转移酶初速度反应时间的确定 | 第39-40页 |
·GlmU尿苷转移酶最佳反应温度的确定 | 第40页 |
·GlmU尿苷转移酶最佳反应pH的确定 | 第40-41页 |
·Mg~(2+)对GlmU尿苷酰转移酶酶促反应的影响 | 第41页 |
·底物对GlmU尿苷转移酶的Km值 | 第41-42页 |
·先导化合物对GlmU尿苷酰转移酶抑制率的测定 | 第42-43页 |
·先导化合物对GlmU尿苷酰转移酶抑制常数的测定 | 第43-48页 |
4 讨论 | 第48-51页 |
·目的蛋白的选择 | 第48页 |
·蛋白质的表达纯化 | 第48-49页 |
·酶活性的检测 | 第49-50页 |
·先导化合物的筛选 | 第50-51页 |
5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