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经济途径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21页
第一章 绪论第21-35页
   ·选题背景第21-22页
   ·研究目的第22-23页
   ·研究意义第23-25页
   ·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第25-27页
   ·主要研究方法第27-28页
   ·研究基础与研究维度第28-30页
   ·研究路径图与研究框架图第30-34页
 注释第34-35页
第二章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上位概念第35-49页
   ·历史文化及其遗产保护的“硬”环节第35-36页
     ·历史文化的内涵第35页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硬”环节第35-36页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与成效示例第36-40页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与现实意义第40-44页
     ·社会进步与传统:GNH与民族性第41-42页
     ·现实背景与任务:文化全球化与和谐社会第42-44页
   ·时代背景下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双重性第44-46页
     ·文化软实力第44-45页
     ·经济资本性第45-46页
 本章小结第46-47页
 【附】本章主要内容及其关系图示第47-48页
 注释第48-49页
第三章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增量性保护第49-80页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要点概述第49-55页
     ·保护内容第49-51页
     ·保护原则第51-52页
     ·保护类型第52-54页
     ·保护方式第54-55页
   ·古建筑兴衰变迁的增量变化例证第55-59页
     ·古代:政治因素直接加速古建筑的损毁第55-56页
     ·近代:工业革命是古建筑的另一场革命第56-58页
     ·现代:单向与片面使古建筑陷入困境第58-59页
   ·倡导增量性保护第59-64页
     ·增量性保护的基本释义第59-62页
     ·增量性保护的主要作用第62-64页
   ·增量性保护的背景缘起第64-66页
     ·现实保护工作第64-65页
     ·社会形势应变第65-66页
   ·增量性保护的经济学分析第66-78页
     ·经济规律运用第66-68页
     ·经济原理考量第68-70页
     ·经济指征解析第70-75页
     ·经济价值经营第75-78页
 本章小结第78页
 注释第78-80页
第四章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经济政策与措施第80-105页
   ·经济扶持第81-85页
     ·中央财政扶持第81-82页
     ·地方财政扶持第82页
     ·民间资金注入第82-84页
     ·经费设置多源化第84-85页
   ·经济再造第85-87页
     ·税政倾斜第85-86页
     ·多方融资第86页
     ·经营保护第86-87页
   ·经济调整第87-88页
     ·刺激奖励第88页
     ·限制惩戒第88页
   ·经济助推第88-92页
     ·评选与申遗概况第89页
     ·评选与申遗的经济助推作用第89-91页
     ·警钟为保护而鸣第91-92页
   ·七十二个案例的政策措施归纳摘编与分类分析第92-102页
     ·改革城乡户籍及社会保障体系第93页
     ·经济发展与文化双赢第93-95页
     ·开辟多元化资金渠道第95-97页
     ·应用政策加强管理第97-98页
     ·尝试土地制度改革第98-99页
     ·启动村镇空间分区管制第99-100页
     ·人员队伍建设与培训宣传第100页
     ·鼓励村镇居民多种途径和形式参与保护第100-102页
 本章小结第102页
 注释第102-105页
第五章 历史文化村镇的土地保护与利用第105-132页
   ·基于保护的土地政策与制度改革第105-112页
     ·城镇扩张下历史文化村镇的困境与出路第105-108页
     ·土地产权改革第108-110页
       ·公法私法双管齐下保护土地第108页
       ·改革集体所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第108-109页
       ·设置土地发展权提高土地使用门槛第109-110页
     ·土地税改革第110-112页
       ·土地税改革迫于形势第110-111页
       ·通过税改压制土地投机空间第111页
       ·设计级差税率或村镇土地占用税第111-112页
       ·耕地锐减危及村镇而需税控保护第112页
   ·土地功能差异化第112-117页
     ·土地空间依赖的系统要素第112-114页
     ·土地功能差异化定位第114页
     ·土地功能差异化分区第114-116页
     ·土地功能差异化政策第116-117页
   ·原址创意改造第117-119页
   ·村镇居民参与第119-120页
   ·案例:梅州市侨乡村文化保护与土地利用第120-131页
     ·村镇土地空间系统因素第120-126页
       ·侨乡村概况第120-121页
       ·自然与人文因素第121-122页
       ·社会历史与文教因素第122-124页
       ·经济产业与交通因素第124-126页
     ·村镇土地保护利用差异化第126-131页
       ·土地利用考察第126-127页
       ·土地利用及文化保护差异化要点第127-129页
       ·政府重视村民参与第129-131页
 本章小结第131页
 注释第131-132页
第六章 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性再利用——基于增量性保护的理论思考与政策措施第132-149页
   ·保护性再利用概述第132-136页
     ·内部条件与保护性再利用第132-134页
     ·外部条件与保护性再利用第134-135页
     ·增量增值与保护性再利用第135-136页
   ·保护性再利用途径第136-139页
     ·政府途径第137-138页
     ·开发商途径第138页
     ·村镇居民途径第138-139页
   ·保护性再利用的要点第139-145页
     ·有序性保护第140-141页
     ·历史内涵与历史原色第141-142页
     ·另辟新区之策第142-143页
     ·整饬与控制的细化处理第143-144页
     ·公众参与和社会和谐第144-145页
   ·相配套的宣传教育措施第145-147页
     ·宣传教育对象第145-146页
     ·宣传教育内容第146-147页
     ·宣传教育方式第147页
 本章小结第147-148页
 注释第148-149页
第七章 历史文化型旅游业——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性再利用之产业实践第149-169页
   ·历史文化村镇的功能意义第149-151页
     ·经济功能意义第149-150页
     ·社会功能意义第150页
     ·文化功能意义第150-151页
   ·历史文化型旅游业的切入点策略第151-153页
     ·历史民俗策略第151-152页
     ·特色风貌策略第152页
     ·商旅交通策略第152-153页
     ·传统工艺策略第153页
   ·历史文化型旅游业的产业经营要领第153-161页
     ·双赢状态第153-155页
     ·综合经营第155-157页
     ·政府扶持第157页
     ·自力经营第157-159页
     ·产品经营第159-161页
   ·案例:广州市小洲村的特色风貌保护与再利用第161-168页
     ·岭南历史文化的特色风貌第161-166页
       ·自然与人文概貌第161-162页
       ·整体布局体现岭南水乡特色第162-164页
       ·单体建筑彰显岭南特色第164-166页
     ·小洲村面临的现实第166-167页
     ·岭南特色保护与旅游经营第167-168页
 本章小结第168页
 注释第168-169页
第八章 宏观战略:历史文化村镇增量性保护的规划思维总结第169-186页
   ·法律法规演进下的现行保护规划第169-172页
   ·经济建设对落实保护规划的挑战第172-173页
   ·“应接”挑战的增量性保护规划思维第173-179页
     ·概念解释第173-175页
     ·制定要点第175-177页
       ·深入获取资料第175页
       ·恰当划定范围第175页
       ·重视并立足完整保护第175-176页
       ·强调并力求特色保护第176页
       ·认识并确保价值增量第176-177页
     ·思维方式第177-179页
       ·统筹规划的五个优先第177页
       ·规划优选的两种思维第177-179页
   ·案例:广州市小洲村的增量性保护规划战略第179-185页
     ·地域特色第179-180页
       ·岭南水乡特色第179-180页
       ·文化艺术特色第180页
     ·保护与发展的双重难题第180-181页
     ·增量性保护规划整体性宏观思路第181-185页
       ·突出地域历史文化艺术特色第182页
       ·维护岭南水乡品牌形象第182-183页
       ·坚守人与自然原生态功能定位第183-184页
       ·因地制宜建立旅游生态观光区第184-185页
   ·本章主要内容及其关系图示第185页
 本章小结第185页
 注释第185-186页
结论第186-198页
 一、创新之处第186-195页
 二、不足之处第195-196页
 三、结语第196-197页
 注释第197-198页
参考文献第198-205页
附录第205-21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212-213页
致谢第213-214页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第214页

论文共2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挡土桩—土相互作用模型及抗滑桩加固边坡简化计算方法研究
下一篇:微尺度热质输运强化槽道多孔结构制造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