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信贷论文--农业信贷论文

中国农户征信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一章 导论第10-13页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0-11页
     ·选题背景第10页
     ·研究意义第10-11页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1页
     ·研究内容第11页
     ·研究方法第11页
   ·创新之处第11-13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3-20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关于征信制度安排的研究第13页
     ·关于信用信息共享对信贷市场影响的研究第13-14页
     ·关于信用报告和信用评估的研究第14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8页
     ·关于对农户征信作用的研究综述第14-15页
     ·关于对农户征信机构模式的研究第15页
     ·关于对我国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研究第15页
     ·关于我国农户征信体系建设的难点和问题的研究第15-16页
     ·关于建立和完善农户征信体系的对策的研究第16-17页
     ·关于对农户信用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第17-18页
     ·关于对农户信用评估方法的研究第18页
   ·对现有文献的评述第18-20页
第三章 建设农户征信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20-32页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正规金融机构的支持第20页
   ·农村信用状况不佳导致农户贷款难第20-23页
   ·解决农户贷款难需用建立农户征信体系第23-25页
   ·农户征信体系与企业征信体系、个人征信体系的关系第25-29页
   ·建立农户征信体系已具备基本条件第29-31页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四章 我国农户征信体系建设模式选择第32-39页
   ·国外征信体系的主要模式第32-33页
     ·公共征信(政府征信)模式第32页
     ·私营征信(市场化征信)模式第32-33页
     ·日本的会员制征信模式第33页
   ·国外征信体系模式的比较与启示第33-34页
     ·国外征信体系模式的比较第33-34页
     ·国际征信业发展模式给我们的启示第34页
   ·我国农户征信体系建设模式的选择第34-36页
     ·农户征信应当采取政府经营的公共模式第35页
     ·农户征信适宜自成体系第35-36页
     ·农户征信系统应该单独组网第36页
   ·农户征信体系的内涵第36-38页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五章 中国农户征信体系的构建第39-54页
   ·农户信用登记制度的构建第39-42页
     ·农户信用档案的建立第39页
     ·农户征信采集项目的确定第39-40页
     ·农户信用信息共享的基础数据库(征信平台)的构建第40-41页
     ·农户信用信息数据的采集和更新第41-42页
   ·农户信用评价机制的构建第42-45页
     ·农户信用评估指标的选取第42-43页
     ·农户信用评分流程第43-44页
     ·农户信用评价指标权重第44页
     ·充分发挥村委会在农户信用评价中的作用第44-45页
     ·建立农户信用风险预警机制第45页
   ·农户信用激励机制的构建第45-48页
     ·信用激励机制作用的机理第46页
     ·农户信用激励机制的构建第46-47页
     ·农户信用激励机制的延伸第47-48页
   ·农户信用风险转化机制的构建第48-49页
     ·国外农户(农场主)信用风险转化的方式第48-49页
     ·我国农户信用风险转化的途径第49页
   ·农户征信管理机制的构建第49-51页
     ·农户征信法律制度的构建第50页
     ·农户信用信息标准化制度的构建第50页
     ·农户征信监管制度的构建第50-51页
   ·农户信用宣传教育机制的构建第51-53页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六章 推进农户征信体系建设的路径:以茂名市为案例第54-68页
   ·因地制宜、渐次推进、先易后难第54-55页
   ·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户信用信息征集中的职能作用第55-56页
   ·建设地区性农户征信中央数据库以及组建农户征信应用网络第56-58页
   ·建立高效的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和科学的更新机制第58-61页
   ·“双线”推进农户信用评价第61-64页
   ·大力推动农户征信成果应用第64-65页
   ·建立农村保险保障机制促进农户信用风险转化第65-66页
   ·加强宣传引导与管理推动农户征信体系建设的健康发展第66-67页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结论与政策建议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3-74页
致谢第74-75页
附录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东城商行重组模式研究
下一篇: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