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1 绪论 | 第10-20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 ·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选择及影响因素 | 第11-16页 |
| ·风险投资中关于退出时机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 ·述评 | 第17-18页 |
| ·研究的内容及研究使用方法 | 第18-19页 |
| ·研究创新 | 第19-20页 |
| 2 相关理论及风险投资基本概念界定 | 第20-28页 |
| ·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0-21页 |
| ·财务契约理论 | 第21页 |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1-22页 |
| ·公司治理理论 | 第22-23页 |
| ·风险投资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3-28页 |
| ·运行机制概念的界定 | 第23-24页 |
| ·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 | 第24-28页 |
| 3 高新技术产业 R&D 风险投资退出治理分析 | 第28-40页 |
| ·风险投资供需分析 | 第28-31页 |
| ·风险投资的需求者 | 第28-29页 |
| ·风险资本的供给者 | 第29-30页 |
| ·风险资本的供需均衡 | 第30-31页 |
| ·高新技术产业 R&D 的融资与退出 | 第31-35页 |
| ·高新技术产业 R&D 融资 | 第31-33页 |
| ·高新技术产业 R&D 资金退出 | 第33-35页 |
| ·风险投资退出的动态系统化分析 | 第35-40页 |
| ·风险投资退出与创业板市场 | 第35-36页 |
| ·风险资本退出与风险投资机构 | 第36-40页 |
| 4 高新技术产业 R&D 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实证研究 | 第40-52页 |
| ·高新技术产业 R&D 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选择 | 第40-47页 |
| ·模糊综合评价简介 | 第40-42页 |
| ·高新技术产业 R&D 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模糊综合评价 | 第42-46页 |
| ·高新技术产业 R&D 风险投资退出绩效研究 | 第46-47页 |
| ·退出时机的判断 | 第47-49页 |
| ·选择模型的评价 | 第49-52页 |
| ·退出方式选择模型存在的缺陷 | 第49页 |
| ·退出时机选择模型存在的缺陷 | 第49-52页 |
| 5 政策建议 | 第52-60页 |
| ·高新技术产业 R&D 环境建设 | 第52-54页 |
| ·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相关法律体系 | 第52页 |
| ·对高新技术产业 R&D 进行税收优惠 | 第52-53页 |
| ·完善政府的双重身份 | 第53-54页 |
| ·风险投资退出渠道建设 | 第54-57页 |
| ·完善我国的创业板市场 | 第54-55页 |
| ·健全完善产权交易市场 | 第55页 |
| ·充分利用海外市场上市 | 第55-56页 |
| ·合理利用“新三板”市场 | 第56-57页 |
| ·风险投资参与者保障与激励制度 | 第57-60页 |
| ·培养高素质的风险投资管理人才 | 第57-58页 |
| ·加强风险投资中介结构监管 | 第58页 |
| ·完善风险投资股东权利保障制度 | 第58-59页 |
| ·建立风险投资项目激励约束制度 | 第59-60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 ·结论 | 第60-61页 |
| ·不足 | 第61页 |
| ·展望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 附录 | 第66-68页 |
| 作者简历 | 第68-70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