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与细胞》教材课后作业设计的再探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2页 |
引言 | 第12-20页 |
Ⅰ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Ⅱ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相关概念 | 第13-17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作业 | 第16-17页 |
◆ 生物课后作业设计 | 第17页 |
Ⅲ 选题的意义 | 第17-18页 |
Ⅳ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一部分 调查研究与教材比较 | 第20-33页 |
·对一线生物教师的调查 | 第20-23页 |
·调查过程 | 第20页 |
·调查结果的统计 | 第20-21页 |
·调查结果的分析 | 第21页 |
·调查的结论 | 第21-23页 |
·五个版本高中生物教材课后作业设计的比较 | 第23-33页 |
·五个版本高中生物教材的比较 | 第23-25页 |
·五个版本高中生物教材课后作业的比较 | 第25-33页 |
·课后作业分布及类型的比较 | 第26-27页 |
·课后作业难度梯度及特点的比较 | 第27-29页 |
·课后作业题量的比较 | 第29-31页 |
·课后作业插入图画的比较 | 第31页 |
·章末检测题型及题量的比较 | 第31-33页 |
第二部分 对生物教材课后作业设计的思考 | 第33-41页 |
·生物新课标的理念以及课程目标 | 第33-34页 |
·生物课后作业的地位以及作用 | 第34-35页 |
·生物课后作业设计的原则 | 第35-36页 |
·生物课后作业设计的目的 | 第36-37页 |
·新课标下的课后作业特点 | 第37-39页 |
·题目类型多样化 | 第37页 |
·题目表现方式直观形象 | 第37-38页 |
·知识点联系密切 | 第38页 |
·加强学生阶段能力检测 | 第38页 |
·强调探究活动的目标性 | 第38页 |
·作业内容贴近生活 | 第38-39页 |
·完成方式多样化 | 第39页 |
·作业评价综合性 | 第39页 |
·当前人教版教材课后作业的不足 | 第39-41页 |
第三部分 《分子与细胞》教材课后作业的再设计 | 第41-85页 |
·《分子与细胞》教材的分析 | 第41-42页 |
·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 第41页 |
·为学生其他生物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 第41页 |
·使得学生了解科学进展都具有技术性 | 第41页 |
·将生物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 第41-42页 |
·《分子与细胞》课后作业结构分析 | 第42-44页 |
·关于内容选择 | 第42-43页 |
·题目结构层次案例说明 | 第43-44页 |
·《分子与细胞》课后作业的重新构建 | 第44-81页 |
·第一章:走近细胞课后作业的再设计 | 第45-47页 |
·第 1 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 第45-46页 |
·第 2 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 第46页 |
·第一章章末自我检测 | 第46-47页 |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课后作业的再设计 | 第47-55页 |
·第 1 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 第47-48页 |
·第 2 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 第48-50页 |
·第 3 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 第50-51页 |
·第 4 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 第51-53页 |
·第 5 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 第53页 |
·第二章章末自我检测 | 第53-55页 |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课后作业的再设计 | 第55-64页 |
·第 1 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 第55-58页 |
·第 2 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 第58-60页 |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 第60-62页 |
·第三章章末自我检测 | 第62-64页 |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课后作业的再设计 | 第64-67页 |
·第 1 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 第64页 |
·第 2 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 第64页 |
·第 3 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 第64-66页 |
·第四章章末自我检测 | 第66-67页 |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课后作业的再设计 | 第67-73页 |
·第 1 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 第67-69页 |
·第 2 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 第69-70页 |
·第 3 节 ATP 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 第70-71页 |
·第 4 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 第71-72页 |
·第五章章末自我检测 | 第72-73页 |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课后作业的再设计 | 第73-76页 |
·第 1 节细胞的增殖 | 第73-74页 |
·第 2 节细胞的分化 | 第74-75页 |
·第 3 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 第75页 |
·第 4 节细胞的癌变 | 第75页 |
·第六章章末自我检测 | 第75-76页 |
·全本检测 | 第76-81页 |
·课后作业设计前后的比较 | 第81-83页 |
·重新构建后的课后作业的特点 | 第83-85页 |
·课后作业综合性增强 | 第83页 |
·课后作业关照课前自主学习 | 第83页 |
·课后作业情景设置增加 | 第83页 |
·学生选择课后作业的空间扩大 | 第83-84页 |
·课后作业的开放性提高 | 第84-85页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85-88页 |
·构建了新型的课后作业体系 | 第85页 |
·提高了教材课后作业的价值与作用 | 第85-86页 |
·使教材的作业体系为素质教育服务 | 第86页 |
·重新构建的课后作业的特点体现了当今教育的主张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3页 |
附录 | 第93-95页 |
附录一:生物作业调查问卷 | 第93-94页 |
附录二:生物作业访谈提纲 | 第94-95页 |
后记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