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政府公共危机沟通与网络舆情治理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绪论第8-23页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8-10页
  (一)研究背景第8-9页
  (二)研究意义第9-10页
 二、基本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阐述第10-15页
  (一)危机沟通的相关概念第10-11页
  (二)网络舆情第11-13页
  (三)相关理论阐述第13-15页
 三、研究综述第15-20页
  (一)危机沟通视角下的网络舆情研究综述第15-19页
  (二)政府治理模式变迁的研究综述第19-20页
  (三)政府公共危机沟通和网络舆情治理研究综述第20页
 四、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第20-23页
  (一)研究框架第20-22页
  (二)主要研究方法第22页
  (三)创新之处与不足第22-23页
第一章 网络舆情和突发事件及政府治理的逻辑关系第23-28页
 第一节 网络舆情与突发事件关系模式的演进第23-26页
  一、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型第23-24页
  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衍生事件型第24页
  三、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型第24-26页
 第二节 网络舆情与政府治理关系模式的演进第26-28页
  一、网络舆情与政府治理关系模式演进的历史第26页
  二、网络舆情与政府治理关系模式演进的趋势第26-28页
第二章 网络舆情表达对政府治理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第28-33页
 第一节 网络舆情表达对政府治理的积极意义第28-30页
  一、网络舆情是“倒逼”政府转型的最大社会推手第28-29页
  二、网络舆情是促进政府治理模式转变的无形力量第29-30页
 第二节 网络舆情对政府治理的消极影响第30-33页
  一、网络舆情自身的缺陷是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导火索第30-31页
  二、网络舆情引发的网络多数人暴政直接影响了政府治理的有效性第31-33页
第三章 危机沟通视角下的网络舆情个案分析与现存问题第33-49页
 第一节 网络舆情典型案例分析第33-39页
  一、7·23 动车追尾事故第33-36页
  二、上海“医跑跑”事件第36-38页
  三、郭美美事件第38-39页
 第二节 危机沟通视角下网络舆情应对过程中现存的问题第39-49页
  一、政府在网络舆情不同阶段应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39-41页
  二、危机沟通中网络舆情治理的主要利益体间的博弈分析第41-49页
第四章 完善政府危机沟通与网路舆情治理的基本路径第49-59页
 第一节 发达国家在公共危机沟通中的实践经验和启示第49-54页
  一、美国“9·11”危机处置回顾第49-51页
  二、3·11 东日本大地震危机应对第51-54页
 第二节 政府公共危机沟通与网络舆情治理的政策分析第54-59页
  一、公共危机传播中主体关系的重构是完善政府危机沟通的必然选择第54-55页
  二、危机事件中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的政策分析第55-59页
结语第59-60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60-65页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65-66页
致谢第66-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方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的职能研究--以苏州市吴中区为例
下一篇:突发公共事件中地方政府与公民社会良性互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