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7页 |
引论 | 第17-55页 |
一、易卜生:“现代戏剧之父” | 第17-21页 |
二、易卜生及其戏剧中的地理空间 | 第21-25页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5-39页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39-48页 |
五、本文的创新与研究方法 | 第48-55页 |
第一章 以南方与北方为框架的地理空间建构 | 第55-81页 |
第一节 “南方”与“北方”的地理空间:海滨与高山 | 第58-63页 |
一、“南方”:以海滨为标志 | 第58-61页 |
二、“北方”:以高山为标志 | 第61-63页 |
第二节 “南方”与“北方”的精神形态:阳光与阴雾 | 第63-69页 |
一、《布朗德》:阳光灿烂的南方与阴暗高寒的北方 | 第63-67页 |
二、《海上夫人》:南方大海的幻想与北方小城的忧郁 | 第67-69页 |
第三节 “南方”与“北方”的对立与融合 | 第69-74页 |
一、《布朗德》:南北的冲突与精神的重生 | 第70-71页 |
二、《武士冢》:战争的仇恨与“和平之神” | 第71-74页 |
第四节 两种不同人生理念的张力结构 | 第74-81页 |
一、“南方”:阳光灿烂的人生形态 | 第76-77页 |
二、“北方”:冷峻严肃的人生形态 | 第77-81页 |
第二章 以高山峡湾为主体的挪威地理空间建构 | 第81-117页 |
第一节 “高山峡湾”:挪威的地理特征 | 第81-86页 |
一、挪威的地理特征 | 第81-84页 |
二、什么样的“高山峡湾”? | 第84-86页 |
第二节 “高山谷地” | 第86-99页 |
一、《布朗德》:“叠景层见”式 | 第86-90页 |
二、《培尔·金特》:“回环螺旋”式 | 第90-99页 |
第三节 “大海峡湾” | 第99-113页 |
一、《海上夫人》:过去与现在交织 | 第100-105页 |
二、《小艾友夫》:变幻与汹涌相间 | 第105-113页 |
第四节 垂直与水平的“高山峡湾” | 第113-117页 |
一、“垂直与水平”的地理空间 | 第113-115页 |
二、以挪威为起点的地理观念 | 第115-117页 |
第三章 以挪威为中心的世界地理空间建构 | 第117-154页 |
第一节 《培尔·金特》:“回环曲折”式世界地理空间建构 | 第120-129页 |
一、“回环曲折”式世界地理空间 | 第122-126页 |
二、回环而曲折的艺术之美 | 第126-129页 |
第二节 《海上夫人》:“由小及大”式世界地理空间建构 | 第129-136页 |
一、“由小及大”式世界地理空间 | 第130-133页 |
二、环环相扣的“圆形”结构 | 第133-136页 |
第三节 《咱们死人醒来的时候》:“复合交错”式世界地理空间建构 | 第136-145页 |
一、“复合交错”式世界地理空间 | 第136-141页 |
二、空间的交错与意蕴的复合 | 第141-145页 |
第四节 从挪威到世界——一种想象地理空间的产生 | 第145-154页 |
一、“挪威·北欧·世界”三维一体 | 第146-149页 |
二、以全球为视野的博大胸怀 | 第149-151页 |
三、“全世界的荣华”之哲理境界 | 第151-154页 |
第四章 以教堂塔楼为核心的宗教地理空间建构 | 第154-193页 |
第一节 《布朗德》中的“三重教堂” | 第155-166页 |
一、“古老的教堂”:世俗的宗教观念 | 第157-159页 |
二、“现实生活的教堂”:务实的宗教理念 | 第159-161页 |
三、“自然世界的教堂”:理想的宗教信仰 | 第161-164页 |
四、以“教堂”为主体的宗教地理空间 | 第164-166页 |
第二节 《建筑师》中的“尖顶塔楼” | 第166-178页 |
一、“尖顶塔楼”:索尔尼斯世界的轴线 | 第168-171页 |
二、“空中楼阁”:索尔尼斯灵魂的核心 | 第171-173页 |
三、“梯子”:建筑师的朝圣之路 | 第173-178页 |
第三节 《培尔·金特》中的“森林茅屋” | 第178-188页 |
一、“奥丝的茅屋”:原始而冲动的力量 | 第179-182页 |
二、“山妖王国”:虚伪而邪恶的力量 | 第182-185页 |
三、“索尔薇格的茅屋”:纯净而善良的力量 | 第185-188页 |
第四节 宗教信仰的载体与对彼岸世界的探索 | 第188-193页 |
一、宗教地理空间——“庄严崇高的理想与抱负” | 第188-190页 |
二、“尖顶塔楼”——向上腾飞之“力” | 第190-193页 |
第五章 以凉亭楼阁为主体的家园地理空间建构 | 第193-238页 |
第一节 《海上夫人》里的“凉亭”与“走廊” | 第195-203页 |
一、“凉亭”与“走廊”:分裂的婚姻与家庭 | 第197-200页 |
二、“住宅”与“鱼池”:有限的自由与无限的自由 | 第200-203页 |
第二节 《野鸭》:“海洋深处”的“阁楼”地理空间 | 第203-221页 |
一、“阁楼”:“另外一个世界” | 第205-210页 |
二、“阁楼”:“海洋深处”之险 | 第210-217页 |
三、“阁楼”:“理想的要求”与“生活的幻想” | 第217-221页 |
第三节 《咱们死人醒来的时候》里的“茅屋”与“别墅” | 第221-234页 |
一、陶尼慈湖边的“小茅屋”与荒山野岭中“半塌的茅屋” | 第222-228页 |
二、陶尼慈湖边的“别墅”与乌尔费姆的“城堡” | 第228-234页 |
第四节 “空中楼阁”:以凉亭楼阁为主体的家园地理空间之魂 | 第234-238页 |
一、家园地理空间之魂——“空中楼阁” | 第234-236页 |
二、“空中楼阁”——精神的出口 | 第236-238页 |
第六章 戏剧中的地理空间与易卜生 | 第238-283页 |
第一节 易卜生戏剧中的五重地理空间 | 第238-250页 |
一、以南北为中轴线 | 第238-240页 |
二、从挪威走向世界 | 第240-243页 |
三、从世界向家园的回归 | 第243-245页 |
四、由外在的地理到内在的宇宙 | 第245-250页 |
第二节 戏剧中的地理空间与几种核心思想 | 第250-266页 |
一、“在高处”哲学 | 第251-254页 |
二、“全有或全无”哲学 | 第254-257页 |
三、“自愿”哲学 | 第257-261页 |
四、“生活”原则 | 第261-266页 |
第三节 戏剧中的地理空间与易卜生 | 第266-283页 |
一、猛烈喧嚣的“大海峡湾” | 第267-270页 |
二、不断向上延伸的“高山” | 第270-273页 |
三、不断向外扩张的“世界” | 第273-278页 |
四、一直不曾忘记的“家园” | 第278-283页 |
第七章 易卜生戏剧的地理诗学观念 | 第283-324页 |
第一节 地理环境与作家身上地理基因的决定关系 | 第284-295页 |
一、以故国家园的自然山水作为内在根脉 | 第284-287页 |
二、以祖辈遗传的地理因子作为深层土壤 | 第287-291页 |
三、以地域文化的地理因子作为厚重依托 | 第291-295页 |
第二节 地理意象与人物形象的对应关系 | 第295-302页 |
一、以地理意象为基础的人物形象塑造 | 第295-297页 |
二、以《海上夫人》的“山坡”为例 | 第297-300页 |
三、地理意象与人物形象的立体建构 | 第300-302页 |
第三节 地理空间与思想主题的结构关系 | 第302-306页 |
一、对接结构 | 第303-304页 |
二、交织结构 | 第304页 |
三、反叠结构 | 第304-306页 |
第四节 地理神韵与艺术风格的制约关系 | 第306-313页 |
一、艺术风格与“树状结构” | 第307-310页 |
二、空间迁移与“流水效应” | 第310-313页 |
第五节 地理景观与民族性审美建构的天然联系 | 第313-324页 |
一、海盗精神在大海峡湾之间的肆意张扬 | 第314-316页 |
二、真理自由在高山峻岭之上的反复唱响 | 第316-318页 |
三、冷峻严酷在冰天雪地之中的熠熠闪光 | 第318-319页 |
四、审美意识在地理景观之中的深度凝结 | 第319-324页 |
结语 探讨易卜生戏剧地理诗学问题的意义及其启示 | 第324-336页 |
一、从地理景观、地理意象到地理空间的建构方式 | 第324-325页 |
二、一位人学家与自然学家的高度统一 | 第325-328页 |
三、站在地球与宇宙高度思考人类与自然命运问题 | 第328-330页 |
四、地理图式与地理诗学形态 | 第330-334页 |
五、也是一个“伟大的问号” | 第334-3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36-348页 |
附录:亨利克·易卜生地理年谱 | 第348-360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360-362页 |
后记 | 第362-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