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情况 | 第10-13页 |
·电磁波与人体的相互作用研究 | 第11-12页 |
·介质共形 FDTD 的研究 | 第12-13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时域有限差分方法及比吸收率的计算 | 第15-34页 |
·FDTD 基本原理 | 第15-19页 |
·PML 吸收边界条件 | 第19-22页 |
·激励源技术 | 第22-27页 |
·时谐场源 | 第23页 |
·超宽带脉冲源 | 第23-24页 |
·平面波加入的总场边界条件 | 第24-27页 |
·稳定性条件 | 第27-28页 |
·介质共形 FDTD | 第28-30页 |
·比吸收率的概念 | 第30-31页 |
·平均 SAR 的计算 | 第31页 |
·SAR 的行业标准 | 第31-32页 |
·本章小节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基于介质共形 FDTD 的 SAR 计算 | 第34-46页 |
·基于磁网格的介质共形 FDTD 技术 | 第34-36页 |
·基于共形 FDTD 的 SAR 计算 | 第36-37页 |
·数值结果验证及讨论 | 第37-45页 |
·介质球模型验证 | 第38-41页 |
·人头模型验证 | 第41-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圆柱形舱室内人体模型的 SAR 计算 | 第46-53页 |
·圆柱形舱室及人体模型 | 第46-47页 |
·脉冲入射方向对人体 SAR 值分布的影响 | 第47-49页 |
·脉冲极化方向对人体 SAR 值分布的影响 | 第49-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不规则舱室内人体模型的 SAR 计算 | 第53-62页 |
·舱室及人体模型 | 第53-54页 |
·舱室门开启时人体 SAR 值分布 | 第54-57页 |
·舱室门闭合时人体 SAR 值分布 | 第57-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雷达脉冲照射下甲板上人体模型的 SAR 计算 | 第62-70页 |
·甲板结构及人体模型 | 第62页 |
·雷达脉冲波形 | 第62-63页 |
·雷达脉冲沿不同方向入射时人体模型的 SAR 值分布 | 第63-66页 |
·雷达脉冲沿不同方向极化时人体模型的 SAR 值分布 | 第66-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研究总结 | 第70-71页 |
·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77-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