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天然(或人工)河流掺气复氧行为研究 | 第14-15页 |
·水工建筑物泄流掺气复氧行为研究 | 第15-16页 |
·波浪潮汐作用下大气复氧能力研究 | 第16-17页 |
·有压泄流的溶解氧行为研究 | 第17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 水体复氧理论及复氧数学模型 | 第18-36页 |
·气液二相流理论 | 第18-20页 |
·二相流定义 | 第18页 |
·二相流研究概况 | 第18-19页 |
·水平管道流动二相流流型 | 第19-20页 |
·水体复氧理论 | 第20-22页 |
·双膜理论 | 第21页 |
·溶质渗透理论 | 第21-22页 |
·表面更新理论 | 第22页 |
·溢流坝挑射出流总溶解气体计算模型 | 第22-26页 |
·研究方法与现状 | 第22-24页 |
·控制方程及参数选取 | 第24-26页 |
·总溶解气体对流扩散方程 | 第24页 |
·参数选取 | 第24-26页 |
·溢流坝挑射出流溶解氧计算模型及参数选取 | 第26-28页 |
·国外 | 第26页 |
·国内 | 第26-28页 |
·自由界面传质 | 第26-27页 |
·气泡界面传质 | 第27-28页 |
·有压水气二相混合泄流溶解氧对流扩散的数学模型 | 第28-32页 |
·紊流数学模型 | 第28-30页 |
·水气二相混合泄流及溶解氧对流扩散控制方程 | 第30-32页 |
·控制方程的离散方法 | 第32页 |
·SIMPLE 算法 | 第32-33页 |
·计算流体力学软件介绍 | 第33-35页 |
·PHOENICS | 第34页 |
·FLUENT | 第34-35页 |
·CFX | 第35页 |
·STAR-CD | 第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3 物理模型试验 | 第36-44页 |
·试验布置 | 第36-37页 |
·试验仪器 | 第37-39页 |
·JPBJ-608 型溶解氧测定仪 | 第37-38页 |
·空气压缩机 | 第38页 |
·SIARGO MF5700 气体质量流量计 | 第38-39页 |
·试验工况与参数 | 第39-41页 |
·直管 | 第39-40页 |
·洞塞 | 第40-41页 |
·试验结果 | 第41-43页 |
·直管 | 第41-42页 |
·洞塞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水气二相混合泄流溶解氧对流扩散数值模拟 | 第44-74页 |
·直管溶解氧对流扩散的数值模拟 | 第44-51页 |
·边界条件 | 第44页 |
·模型的验证 | 第44-46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6-51页 |
·进口气体体积分数对溶解氧浓度恢复的影响 | 第46-49页 |
·进口溶解氧浓度对溶解氧浓度恢复的影响 | 第49-51页 |
·洞塞水气二相混合泄流溶解氧对流扩散的数值模拟 | 第51-60页 |
·边界条件 | 第51-52页 |
·模型的验证 | 第52-54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4-60页 |
·进口气体体积分数对溶解氧浓度恢复的影响 | 第54-56页 |
·进口溶解氧浓度对溶解氧浓度恢复的影响 | 第56-58页 |
·雷诺数对溶解氧浓度恢复的影响 | 第58-60页 |
·直管泄流与洞塞泄流溶解氧浓度恢复的比较 | 第60-63页 |
·洞塞几何尺寸对溶解氧浓度恢复的影响 | 第63-67页 |
·计算模型及计算工况 | 第63-64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4-67页 |
·洞塞长度对溶解氧浓度恢复的影响 | 第64-65页 |
·洞塞内径对溶解氧浓度恢复的影响 | 第65-67页 |
·大尺度洞塞水气二相混合泄流溶解氧对流扩散数值模拟 | 第67-73页 |
·计算模型及计算工况 | 第67-68页 |
·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第68-73页 |
·洞塞长度对溶解氧浓度恢复的影响 | 第70-71页 |
·洞塞内径对溶解氧浓度恢复的影响 | 第71-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5 结论和研究展望 | 第74-76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创新点 | 第75页 |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个人简历 | 第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1-82页 |
学习期间参与的课题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