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约运动与民国政治(1919-1931)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绪论 | 第12-32页 |
一、选题的意义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16页 |
二、研究状况 | 第16-24页 |
三、主要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四、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27-32页 |
第一章 废约运动兴起的政治环境 | 第32-49页 |
第一节 外争国权内争自由的政治诉求 | 第32-41页 |
一、参战激发了国民力争国际地位的信心 | 第33-35页 |
二、巴黎和会激发了空前的民族觉醒 | 第35-38页 |
三、苏俄对华宣言增强了国人的废约信念 | 第38-41页 |
第二节 反对巴黎和约凝聚了爱国精神 | 第41-49页 |
一、外争国权内争民主的国民大会运动 | 第41-44页 |
二、"五四"爱国精神的影响 | 第44-49页 |
第二章 废约运动与南北和谈及政争 | 第49-72页 |
第一节 巴黎和会与南北和会 | 第49-59页 |
一、巴黎和会与南北统一的尝试 | 第49-53页 |
二、对德和约与南北和会的纠结点 | 第53-59页 |
第二节 华盛顿会议与南北政局 | 第59-72页 |
一、会议代表问题与南北统一的契机与争端 | 第61-64页 |
二、外交家对南北统一的诉求 | 第64-66页 |
三、华盛顿会议的政治影响 | 第66-72页 |
第三章 废约运动与北京政府的内政 | 第72-91页 |
第一节 对德和约引发北京政府内争 | 第72-76页 |
第二节 山东问题与第一次直奉战争 | 第76-80页 |
第三节 废约问题与奉系军阀政治 | 第80-84页 |
第四节 废约运动与地方军政势力 | 第84-91页 |
一、冯玉祥的废约主张与政见 | 第85-89页 |
二、其他地方势力的废约态度及政见 | 第89-91页 |
第四章 废约运动与共产党领导的革命 | 第91-115页 |
第一节 将废约反帝纳入国民革命的范畴 | 第91-95页 |
一、废约反帝与革命的中心工作 | 第91-93页 |
二、废约反帝与打倒军阀政治 | 第93-95页 |
第二节 以废约运动推动国民革命运动 | 第95-101页 |
第三节 国共合作与废约反帝革命 | 第101-105页 |
第四节 革命低潮中的废约反帝运动 | 第105-115页 |
一、争取废约反帝革命的领导权 | 第105-106页 |
二、反对国民党修约的革命策略 | 第106-110页 |
三、以民众为废约和反对国民党的主力 | 第110-115页 |
第五章 中苏废约外交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 第115-142页 |
第一节 苏俄与中国废约运动 | 第115-123页 |
一、苏俄对华宣言与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第116-119页 |
二、对中共早期废约政策的指导 | 第119-120页 |
三、指导废约运动与工农运动相结合 | 第120-121页 |
四、促使废约反帝成为国共合作的共识 | 第121-123页 |
第二节 苏俄对中共废约反帝策略的消极影响 | 第123-128页 |
第三节 中俄相关条约的处理及其影响 | 第128-134页 |
第四节 废约与"赤化"的争论及影响 | 第134-142页 |
一、反对苏联、反对"赤化" | 第134-135页 |
二、"赤化"与反"赤化"是政治手段 | 第135-136页 |
三、以废约去"赤化" | 第136-138页 |
四、国民党内的反"赤化"因素 | 第138-139页 |
五、共产党对"赤化"的澄清 | 第139-140页 |
六、"赤化"是民族主义高涨的结果 | 第140-142页 |
第六章 废约运动与国民党势力的发展 | 第142-172页 |
第一节 废约运动与国民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 第142-147页 |
一、废约运动与国民革命初步结合 | 第142-145页 |
二、废约为"国民革命第一重要工作" | 第145-147页 |
第二节 废约运动与北伐 | 第147-155页 |
一、欲废约反帝,先去不肖军人政客 | 第147-151页 |
二、北伐的胜利,就是国民革命的胜利 | 第151-153页 |
三、以废约为主要理由,各个击破 | 第153-155页 |
第三节 废约与国民政府合法地位的争取 | 第155-160页 |
一、以废约为南北统一的前提条件 | 第156-157页 |
二、否认北京政府的合法性 | 第157-158页 |
三、强调国民政府的权威性及合法性 | 第158-160页 |
第四节 民众对北伐和国民政府的支持 | 第160-163页 |
第五节、国民政府国际地位的稳定 | 第163-172页 |
一、南方护法政府对国际承认的争取 | 第164-166页 |
二、分析列强的态度,调整废约政策 | 第166-169页 |
三、实行修约政策,得到各国正式承认 | 第169-172页 |
第七章 团体组织的废约努力及其影响 | 第172-196页 |
第一节 废约运动与政府组织 | 第172-180页 |
一、废约与北京政府成立的相关组织 | 第172-179页 |
二、废约与国民政府成立的相关组织 | 第179-180页 |
第二节 非政府团体组织与废约运动 | 第180-196页 |
一、团体组织是国民参与废约的重要载体 | 第181-184页 |
二、关注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主要团体 | 第184-188页 |
三、团体组织参与废约运动的政治性 | 第188-191页 |
四、团体组织在废约运动中的协作性 | 第191-196页 |
第八章 知识阶层对废约运动与政局的关注 | 第196-230页 |
第一节 对废约与国家统一的诉求 | 第196-202页 |
一、知识阶层的民族主义情结 | 第196-198页 |
二、废约问题是政治问题 | 第198-199页 |
三、整理内政以废约 | 第199-202页 |
第二节 关注列强对南北政府的态度 | 第202-208页 |
一、谴责列强的观望态度 | 第202-205页 |
二、关注国民政府的国际承认问题 | 第205-208页 |
第三节 关注南北政府的废约举措 | 第208-217页 |
一、对北京政府的质疑 | 第209-212页 |
二、对政府修约外交的认可 | 第212-215页 |
三、以"国别谈判"争取国家主权 | 第215-217页 |
第四节 现代评论派对政府修约的反应 | 第217-226页 |
一、抨击南京国民政府的修约政策 | 第217-219页 |
二、国民政府须具备权威姿态 | 第219-221页 |
三、以民众运动为政府后盾 | 第221-225页 |
四、激进的民族自决途径 | 第225-226页 |
第五节 对学生参与废约运动的关注 | 第226-230页 |
第九章 废约运动与国民运动的高涨 | 第230-255页 |
第一节 废约运动与国民会议运动 | 第230-242页 |
一、共产党以国民会议为反帝反封的重要方式 | 第230-234页 |
二、国民党以国民会议为政治斗争的重要途径 | 第234-238页 |
三、民众以国民会议为力争内外自主的途径 | 第238-242页 |
第二节 有关事件激发的废约与革命浪潮 | 第242-255页 |
一、五卅惨案与国民革命的诉求 | 第242-248页 |
二、其他有关废约的事件与国民革命 | 第248-255页 |
第十章 废约运动与经济文化领域的政治斗争 | 第255-283页 |
第一节 废约运动与经济领域的斗争 | 第255-268页 |
一、具有政治意义的抵货运动 | 第255-260页 |
二、维护民族工商业的国货运动 | 第260-264页 |
三、关税自主斗争 | 第264-268页 |
第二节 废约运动与教育权的维护 | 第268-283页 |
一、收回教育权运动的政治原因 | 第268-272页 |
二、非基督教运动与收回教育权运动相互促进 | 第272-274页 |
三、教育权的维护与国民革命 | 第274-278页 |
四、收回教育权运动的政治文化意义 | 第278-283页 |
结语 | 第283-294页 |
一、废约运动与民国政治的互动 | 第283-288页 |
二、民族主义是废约运动的精神内核 | 第288-291页 |
三、废约是政治势力博弈的"道义"之旗 | 第291-29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94-303页 |
致谢 | 第303-304页 |